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12|回复: 9

三花一娟的由来(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9 19: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可能熟知越剧的朋友对这个称号很熟悉,但是,对于这个由来大家知道吗?我找来了,大家看看一起学习学习吧。三花一娟!

三十年代后期,越剧界流行着一种说法,叫“三花不如一娟”。这种说法虽然不很准确,但也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三花“一娟”是发时最有影响、最引人注目的越剧女演员。“三花”,指的是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指的是姚水娟。她们都是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拿手好戏。她们对越剧发展作出了生要的贡献。

“三花一娟”在艺术上的成长,经受了许多艰难的困苦。她们都走过坎坷。曲折的道路。

三十年代初期,在嵊县、新昌一带,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子绍兴文戏”(或称为女子笃班),却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翻开当年嵊县的《剡声日报》,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一方面是“女子的笃班”到处受到群众的欢迎,每次演出,观者如潮;一方面是官府到处禁戏,捉演员。直到一九三七年,报上仍有县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的笃班”的新闻。然而,女子越剧却象巨石下的幼芽,顶着重压,顽强地生长着。据一九三五年统计,当时只有四十万人口的嵊县,就有二百多个“女子的 笃戏”戏班,以此谋生的有近两万人。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是罕见的。那时,这些戏班多在农村和浙东、浙北小城镇流动演出,有的戏班偶尔进入上海,也只是在茶楼。旅馆演唱。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还有一部分女演员参加进男班,进行男女混演,如上海的小白玉梅,还有屠杏花等。

从一九三八年起,“女子绍兴文戏”戏班接踵拥入上海。这是因为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浙江,乡间很不安定,许多戏班到上海来谋出路;而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也到上海躲避战乱,这又为越剧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在上海,各戏班的女演员从多广大吸收营养,又互相竞争,艺术上提高较快。从一九三八年七月起,“女子绍兴文戏”开始称为“女子越剧”,逐渐取代了男班,进入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三花一娟”就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成名的。下面,我们对这四位演员分别作一些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05-8-9 19: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姚水娟在艺术上有锐意进取的精神。“三花不如一娟”的说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她后来居上、生气勃勃的特点。一九三九年,她与第二个女班出身的魏素云合作,组成水云剧团;以后又与李艳芳、钱秀灵合作,组成越华剧团,先后在“卡德”、“天香”、“皇后”、“龙门”等戏院演出。她戏路广,在舞台艺术上也做了许多革新的尝试。她在时装戏《大家庭》中用了布景,并且用“话剧化”、“电影化”不号召观众。在时装戏《蒋老五》中,她在观众座位中出现,由台下走到台上,别出心裁。这出戏连演了六十三场,震动了评论界。古装戏,她演了《冯小青》、《青衫湿》、《西厢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特别是《泪洒相思地》,连演八十四场,创造了越剧上座最高纪录。

姚水娟以做工和表演而闻名。她演大家闺秀,雍容华贵,落落大方;饰小家碧玉,活泼天真,玲珑可爱;演刀马旦,身段工架,稳重爽快;演苦戏,泪珠滚滚;演泼辣旦,尤有独到之处。她的唱,嗓音柔美而有内劲,悦耳动听。

姚水娟成名后,受到当时社会上一些落后势力的包围。从一九四二年以后,她一度处于艺术上的停顿状态。一九四六年,她退出了舞台。解放后,她在艺术上获得了新生,参加了浙江省越剧团,并积极参加了男女合演越剧的排演。一九五四年,华东戏曲会演时,她演《庵堂认母》中的王志贞,荣获演员一等奖。一九六一年,她在影片《碧玉簪》中饰李夫人。一九七七年元旦,因心脏病复发不幸去世。

“三花一娟”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被评论界称为女子越剧的“四大名旦”。她们越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与她们同时期的著名演员,还有演小生的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演旦角的王明珠、支兰芳、叶彩金,演老生的姚月明、袁水娟等。越剧的发展,是这些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她们都用自己的心血浇灌了越剧之花。
 楼主| 发表于 2005-8-9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三花”中,赵瑞花以悲旦闻名。她善演悲剧。拿手戏有《双珠凤》、《赵五娘》、《龙凤锁》、《梁祝哀史》、《六月雪》等。她的演唱嗓音高亢,音色明亮,气力充沛。早年,她用民歌小调丰富了[四工调]。有一次在山野中,她听到牧童放牛山歌,旋律很高,延长下去,悦耳动听,就记在心中,化到戏里,她武功底子比较扎实,因此能演武戏,演文戏也格外讲究身段、工架。

王杏花于一九一七年生在新昌西门外蟠龙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自幼喜欢唱山歌。她看过施银花、赵瑞花的演出。为了摆脱贫困,一九三0年五月,她到嵊县黄泽镇的“越新舞台”去学戏。师父是教过第一个班的金荣水。同年七月,开始“串红台”,接着又随到嵊县西乡和绍兴、余姚、慈溪一带演出。一九三二年下半年,她随班到杭州“大世界”,应聘参加男女合演。次年,王杏花第一次到上海,在永乐茶楼和慈乐楼演出,开始挂头牌。年底,她回到浙江。一九三六年春天,她在肖山火神庙参加了“四季春班”的演出,接着又到杭州老百货商场演了一段时间。这时,初出庐的袁雪芬看了她的拿手好戏《火烧百花台》、《秦雪梅吊孝》、《叶香盗印》等,并和她同台演出,一九三六年秋天,“四季春班”到上海老闸大戏院演出,王杏花又应聘唱头肩旦,搭档的小生是同科班出身的金香凤。这期间,王杏花和袁雪芬、钱妙花应高亭公司之约,灌制了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一九三八年,“四季春班”重到上海大来剧场演出,双聘王杏花唱头肩旦。二肩旦是袁雪芬,小生有竺素娥、马樟花、张桂莲。此外,王杏花还先后与徐兰、王文娟同过台。王杏花在上海红极一时。但是,在旧社会,一个女演员到了二十七八岁便“人老珠黄不值钱”。要被老板一脚踢开了。一九四五年,这位一代名伶被迫退出舞台,卖掉服装、首饰,苦度光阴。解放后,王杏花获得新生。她兴奋地演了《白毛女》、《九件衣》。一九五二年,参加了振奋越剧团,后来到上海越剧院学馆当教师,现退休安剧在上海。

在“三花”中,王杏花学戏较晚,但艺术上的成就却不低。她在唱做表白方面都有特色。到上海后,她曾请文化人修改唱词和剧本。即使演同一出戏,唱词也与众不同,比较新颖别致、典雅精细。因此,当时被称为“先进名旦”。表演上,她重视体现人物的真情实感,不忸怩作态、装腔作势,表情细腻熨贴,动作稳健老练。王杏花的念的也讲究发音准确、品齿清晰,与唱衔接自然。在唱腔方面,她以韵味胜人,嗓音清脆,运腔委婉深沉。

姚水娟在三十年代后期被称为“越剧皇后”。她于一九一六年中秋节生在嵊县后山的一个佃农家庭。她受施银花的影响,于一九二九年下半年在本村进了“群英舞台”学戏。“群英舞台”是女子越剧的第三个科班。一九三二年,姚水娟满师后,跳出“群英舞台”,作为客师参加王杏花所以的“越新舞台”(以后改为“越升舞台”),在浙东演出,挂四牌花旦。在杭州和宁波演出期间,她从京剧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丰富了身段、台步。尤其是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间,她在杭州和绍兴大班同台合演了近两年,从“大班”的表演和唱腔中吸收了不少营养。她在丝弦对唱和独唱方面作了认真的探索,并且在几位文明戏演员的建议下,将在台上即兴发挥的“路头戏”改为有规定情节和唱词单片的“幕表戏”。

一九三八年初,姚水娟来到上海,春节时在通商旅社演出。和她合作的有李艳芳、商芳臣等,夏天,戏班改组为“越吟舞台”,演于老闸大戏院。这时,她请了记者樊迪民为她编戏。这是越剧实行编剧制的开始。樊迪民编的第二个戏是《花木兰》。姚水竞争前半场扮演少女花木兰,婉约多姿,清丽妩媚;后半场反串女扮男装的大将,穿靠提枪,气概非凡。这出戏借历史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的意愿,在观众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连满四十多天,盛况吴越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表演、虽腔都很见功夫。

姚水娟在上海的演出,为女子越剧的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女子越剧”这个名称,便是剧评家蔡萸在《戏剧世界》报上评论姚水演出时第一次使用的,以后流传开来,沿用到今天。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批剧评家为她编辑出版了《姚水娟专集》,这是介绍越剧演员的第一本专集。
 楼主| 发表于 2005-8-9 1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施银花,过去被誉为女子越剧的“花衫鼻祖”。她于一九一0年生在嵊县施家岙,父亲施海法是贫苦农民,除做农活外还撑竹筏。一九二三年,王金水委托金荣水 到施家岙办第一个女子科班时,曾得到施银花父亲的支持和协助。施银花也被送去学戏,出科后,她一直挑大梁、当台柱,并且最早用“四工调”演唱。她和科班姐妹走遍浙东、浙北、绍兴一带的城乡。不少孩子看了她的演出,对演戏产生了兴趣。一九三六年底,她应聘参加了袁雪芬、傅全香所在的“四季春班”演出,搭档的小生和二肩旦是她的同科班的姐妹屠杏花、马秋霞。她们先在宁波“更生舞台”演出,一九三七年初到上海泥城桥通商旅社演出,直到“八.一三”抗战爆发。

抗战时期,施银花的艺术已经比较成熟。一九三七年秋,由嵊县人周福铨主持,施银花与屠杏花、马秋霞等在西新桥太原剧场演出。由于有几位第一个女班出身的演员,就打出了“第一舞台”的旗号。一九三八年春,“第一舞台”又先后在长乐剧场和通商剧场演出。施银花和有“文学小生”之称的屠杏花被誉为“银杏并蒂”。这时期,正是女子越剧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的时期,各越剧场标新立异,竞相演出新戏,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施银花也不甘落后,一九三九年七月,演出了根据曹先后改编的《雷雨》。施银花演繁漪,屠杏花演周萍。演出受到好评。一九四一年春天,“第一舞台”解体,以施银花为首改为越光越团。不久,越光剧团又解散,施银花到同乐剧场,搭档的小生是在上海崭露头角的尹桂芳,二肩旦是竺小招。同年十二月,施银花在老闸大戏院演出。徐玉兰从这时候起由老生改行为小生,和施银花搭档。一九四二年,施银花到宁波演出。以后,新的一代演员起来了,但施花以越剧的贡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施银花在艺术上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早期,她更是生气勃勃,善于吸收,富有创造精神。“三花”中,施银花以唱工取胜。她唱的[四工调]当时被自然数“施腔”,曲调的组织严密而有层次,咬字瓷实,节奏明而流畅,行腔带跳跃,如波浪起伏,大段唱常一气呵成。她的代表作有《方玉娘哭塔》、《盘夫索夫》、《碧玉簪》、《游庵认母》、《二度梅》、《孟丽君》等。

赵瑞花和施银花一样,出身于第一个女子科班。她生于一九一二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嵊县孔村人。父亲是撑竹排的,喜爱民间文艺,很会编顺口溜。这对赵瑞花很有影响。赵瑞花学戏后,也善于编唱“赋子”。她的“赋子”丰富多采,与众不同。一九二三年,她入科班学戏,开蒙戏是《双珠凤》中的“腊梅捉荷花”,以后,又学过《赵五娘》、《蛟龙扇》、《双金花》、《三官堂》等。出科后,辗转各地,一九三八年到上海,在通商旅社剧场以“越升舞台”名义和姚月明合作;一九四一年又在同乐剧场和尹桂芳、竺水招合作;接着,在老闸戏院以“新华剧团”名义与王水花、徐玉兰合作。以后,她还先后与范瑞娟、王明珠、魏素云、商芳臣、徐天红、袁工灿等合作过。一九四二年以来,她主要在绍兴、宁波一带演出。解放时,她到了福建崇安。一九五二年,她回到上海,参加了以老艺人为组成的振奋越剧团,一九五八年到浙江省艺校教戏,一九七一年退休,现已故去。
发表于 2005-8-12 14: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P>陆锦花呢?</P>
 楼主| 发表于 2005-8-12 16: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P>陆锦花前辈这朵花可不属于三花一娟里的哦!!</P><P>这里的“三花”指的是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指的是姚水娟。</P>
发表于 2005-8-18 09: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P>原来这里也有知音啊~~我是一个越剧迷呢~~只是年纪轻了点,都没有人说喜欢越剧的,所以只有偷偷的喜欢喽~~~以后大家可以说说对越剧的喜爱~~~</P>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22: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心人,当然遍地有知音~~
发表于 2005-8-24 21: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P>戏曲的唱词精巧细腻,曲调婉转悠长,个人觉得是时下的流行歌曲所不能及的。</P><P>小雨不必“偷偷地”喜欢啊,这些美丽的戏曲,越多人喜欢才好呢</P>
 楼主| 发表于 2005-8-24 22: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不隐瞒我对戏曲的喜爱!</P>
<P>中学时,与同学们去音像店,我总是一个人去戏曲专柜看看,有想买的,就买下来!大学时,我还把宿舍的两个女友培养成了戏迷!旁边宿舍的同学都对我们想不通,可我们每天中午晚上就在宿舍里放戏曲磁带~~哈哈~`</P>
<P>现在我已经工作N年了,以前,当同事们问我的爱好时,我会很干脆告诉他们我喜欢戏曲,而且,我每天都要听戏(都成了必修的功课),很少听歌,他们会惊异,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是个人爱好嘛!!</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4 22:14:0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9:21 , Processed in 0.1664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