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8|回复: 0

[建築審美之道] [转帖]从苏州园林回望深圳建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4 16: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size=3><B>从苏州园林回望深圳建筑</B></FONT> </P>
<P>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无奈东风唤不回———说的不仅是园林,而是透过古典园林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精神。</P>
<P>◎许石林</P>
<P>中国古典园林是以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世道人心为依托的</P>
<P>去苏州看园林的那天,是元旦,却赶上大雾,到了苏州,已是中午,苏州却依然被轻锁在薄雾之中。</P>
<P>中国园林及园林艺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古旧的概念了。中国古典园林及造园艺术再怎么好,也是以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世道人心为依托的。而当下的情形是,中华文化日渐成为少数人的钟爱而很多人一心追慕西方文化的皮毛和琐屑———哪怕最终得到的是残留在身上无法消除净尽的中华文化的基因与西方文化捕风捉影模仿之后的变异怪胎。</P>
<P>但是,我坚信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在未来重新获得尊重并得到新的发展契机。</P>
<P>文化其实就是“化”为“文”,把什么“化”为“文”?———将实体的提炼转化为精神的,将个体的汇聚转化为公共的,将散碎的凝结转化为整体的,将隐约的搜剔转化为显现的,将被动的激活转化为自觉的,将经营的磨合转化为默契的……“文”即是一个人群的共识和自觉,并对这种共识和自觉的美化和装饰表达。一旦化成了“文”,则这个人群的行为和创作就无处不带有这种文化的标识和自觉。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到了明代以后,是透彻细致地由中华文化的精华雕琢而成的诗画空间,是这种文化精华自然到位的结果。它的任何一个局部,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元素分解开来,都是说不尽、说不完的雅致。</P>
<P>“园林介于诗与画的中间状态”,因此我以为从这个角度说,文化史上那些画论诗话,也是园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园话的先声和要旨。读明人计成之《园冶》,读陈从周先生《说园》系列,感觉就是在说诗、说画、说哲学、说戏曲、说音乐、说植物、说材料、说光影、说水流、说山石……整体上看,陈先生是在无限贪婪地进行中华文化的漫步与徜徉。陈从周先生所迷恋的文化,正如陈寅恪先生悼念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名言:被此种文化所化之人将会随着该文化的衰弱追随而去。</P>
<P>陈先生作古之后的现代生活,自然地、毫无疑问被“化”为一种越来越不同于陈从周所钟爱的“文”。化成什么“文”呢?以后现代精神为精髓的新文化在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自觉不自觉中,上面所说的怪胎越长越大,最终将会挤占中华文化的立足空间。</P>
<P>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典园林和园林艺术及造园技艺,可不就显得古旧了吗?</P>
<P>以深圳为例,我曾经在认真仔细地看了一个又一个深圳的高级楼盘的园林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摸不着头脑。陪同我的朋友说:“嗨!这算什么园林呐?充其量就是个小区绿化啊。”</P>
<P>此言不虚,我们看到的卖楼广告上,醒目地写着“园林社区”、“园林绝版”的字样。原来,园林在这里只是一个商业营销“概念”,如同股票之“纳米概念”,房地产过去玩的是“地铁”概念、“中心区概念”,现在到了玩“园林概念”的时代。园林是大概念,为了争奇斗艳,抢夺吸引公众眼珠子,又细分为“山景概念”、“海景概念”……</P>
<P>想至此,我一下子放松了:我怎么把不可比的东西拿到一块儿比呢?</P>
<P>“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P>
<P>中国古典园林,概括地说,表现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表现了中国人对活着的意义的理解,对活着的幸福的理解。是中国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最精彩的显现,是中国人因爱惜自己而敬畏天地的物化典型。</P>
<P>园林是人向大自然申请并根据自己的向往和能力创造的居住环境,欧洲古典文艺的主要题材以表现人或人化的神,反映到欧洲的园林上,也是以人为主,强调对大自然的改造,让自然的景象适应人,让人显要地凌驾于自然之上———米开朗琪罗就说:“艺术真正的对象是人体。”这话道出了欧洲古典艺术的要义。因此欧洲的园林与中国园林,自缘起就有着本质的区别,欧洲的园林艺术家很少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正如欧洲人对花草树木没有中国文人那么多情多感一样。记得多年前看冯骥才先生的欧洲游记,文中提到过欧洲的园林,讲究集合构图,讲究气派、张扬、外向,与中国园林讲究的含蓄、意境、曲折、内敛、以小见大等等形成鲜明对比。</P>
<P>然而,当欧洲人接触到中国的古典园林以后,也很快被它独特的魅力所慑服。1685年,英国人坦柏尔伯爵在《论伊璧鸠鲁的花园或论造园艺术》一文中,就认识到:“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英国最早的现实主义散文家艾迪生也赞美中国园林:“总是把他们所使用的艺术隐藏起来。”英国建筑学家钱伯斯大概是较之他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园林了解得比较透彻的人,他写过《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著作,称赞中国园林:“他们花园的完美之处,在于这些景致之多、之美和千变万化”,“中国的造园家不是花匠,而是画家和哲学家”。钱伯斯说的:“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把它们巧加安排,以致不仅仅这些东西本身是好的,更要使它们在一起组成一个最赏新悦目的动人的整体。”———西方人说话罗嗦,钱伯斯的话用汉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凝练而全面地概括了。</P>
<P>中国古典园林此后对欧洲的造园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P>
<P>中国园林带有极其鲜明的个人品性的特征,即园主的个人修养、学识、气度、境界等等均会表现在他对园林景致的选择与营造上。皇家园林自不必说,明清皇家园林,规模宏大,也不失个性,三海、避暑山庄、畅春园、颐和园,乃是对紫禁城皇宫那样宏伟、整饬的森严环境的一种别样的反差和间离。</P>
<P>私人园林———还乡退养的官员、隐居的高士、附庸风雅的巨商,其所造所购所经营之园林,无不是个人品性、格调的物化。中国古典园林能引人遐想并引人亲近的,皇家园林并没有排在第一位,而是私人园林。</P>
<P>今人称园林,必冠之以“江南”二字,以至于江南园林几乎成了园林的代称。自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优秀人才、豪门世家汇聚于江南,逐渐使该地人杰而地灵,明清以来更是中国经济文化的“白菜芯儿”,加上其气候、地理、物产之优势,构筑营造园林,自然独领风骚,江南人性格细腻、聪慧伶俐,能工巧匠,极尽华妍,将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极至。</P>
<P>古人造园归养,均做永久计,即有所谓“终极目标”,其造园,可谓将毕生宦游经营所得倾注其上,所以每一细节,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无限精致,不胜幽妙,是做足了水磨工夫的。水磨工夫又追求“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园林是自家精心营造的,但看上去“宛自天开”的效果,仿佛暗示人们这是是上天造物自然的赏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与天地精神常往来”,这是让古人最感安慰、踏实与欣悦的。</P>
<P>园林的主人,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盐商,造园时也会抱有同样的襟怀,甚至越是盐商,越追求园林质量之到位。真风雅一定会有许多附庸风雅做支撑、当陪衬,才能成就江南园林总体上的真风雅。真风雅往往也因为有许多附庸风雅的仰羡,而显现出风雅来。</P>
<P>而这些,都已经是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幻象了。</P>
<P>如今尚在接待游客的江南园林,物是人非,使用功能也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江南园林的现今存在意义和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中华文化诗意的物化实体,与线装书一样,成为一种怀旧的符号和点缀。因为失去了个人的私密性,即使环境再清静,今天使用起来,也仿佛是做秀一样。园林也是需要一种气息的养护才能恒久地添加它的意味的,园林非园主个人的气息、个人的修养、品性、格调不能养护,也只有个体的生命所表现出的文化艺术生生不息地吐纳,才使园林无时不在增添自身的文化艺术含量。</P>
<P>所以,至今游江南园林,感觉总有些许悔意———要是不亲自来,在大环境里想像倒比“零距离”亲密接触更能使人品味到园林的原始风情。</P>
<P>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P>
<P>造园,胸有丘壑则园有丘壑。</P>
<P>古典园林犹如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从中吸取借鉴任何一点元素,用于今人的笔墨,都显得有根底、有厚度、有辞采、有经史气。古典园林成了今人造园的“酵母”,园林只能吸取部分皮毛,不单是地皮、财力等原因,更深的原因是文化的缺失和荒芜。因为骨子里没有,即使原封不动地照搬,也不是一个味儿。</P>
<P>今人造园,时尚西方。高级小区楼盘号称之园林,当然与真正的园林相差远不知几千里。单从园之名称上,就让人感觉出玄虚的肤浅:随意地组合汉字,让人不知所云,从“大楼”、“大厦”,到“广场”、“花园”等等,均咋咋乎乎,浅白无味不说,且指代不明。以深圳为例,我曾参与策划其销售推广的一个著名楼盘,其外形模仿了一点法国的什么小镇风格,于是发展商先请某著名画家取名为“枫丹白露”,后讨论时被一位多嘴的仁兄插了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此言一出,将发展商吓得半死,“白”和“露”都是容易被迷信的人胡乱联想而曲解语义的字眼,于是作罢。</P>
<P>而今许多新高级楼盘,从名字上已经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许多楼盘和园林取名,都听取风水先生和能掐会算的测字先生的,因此,有人刻薄地说,是这些人创造了当今的建筑文化。</P>
<P>遥想沧浪网狮、退思拙政、留园豫园、可个耦怡等园,单从名字上就泄露出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和世道人心。</P>
<P>名犹如此,其园同病。深圳是当今中国房地产最发达的城市,拥有最高级的楼盘,观察深圳最好的楼盘,观其园林,令人失望,种种原因造成的现有效果,犯的均是中国园林比较忌讳和摒弃的毛病。</P>
<P>如某著名的S花园,远离市区,于乡村田野起楼建园,四周以西式黑铁栏杆做墙,并植芭蕉与夹竹桃为遮挡,并无特别构思。园内草地、树木因过于整齐,及自然成几何图形排练的楼房,最宽阔处乃是休闲广场,一目了然。原本打算在园中逗留多时,后因处处雷同,毫无意味而作罢。</P>
<P>X园,是又一处于好地段新开发的高级住宅,其地平坦、大楼外形呈圆柱型,本已刹风景,门口造大水池,呆板无变化,水池三面种粗大的棕榈书,也是圆乎乎的,周身有整齐排列着的割老叶柄的疤痕,观之令人皮肤即起搔痒之感。</P>
<P>V花园,园在楼宇中央,有宽阔的大门通往来,园中人工造湖占了七成面积,湖边绵软的草地上种棕榈、芭蕉、鸡蛋花等点缀,水清澈见底,水底用整齐的花钢石铺成,如需要,可将水排净,即成为广场,可联欢、可烧烤、可跳舞。</P>
<P>现代人居住讲舒适,其舒适,多数是身体感官之舒适,而非古人造园,怡情悦目、养心舒身,现代人的舒适在于占有后的满足、征服后的惬意,在于对感官身心的解放、惯纵,如弄个浅渔池放养一些易活的贱种鱼类,让一家大小脱鞋挽裤去抓捞游戏,则典型地表现出现代消费文化的自由和可能。</P>
<P>现代人建楼造园,均不做永久计。房子的使用期限是七十年,而房子常变换业主,再安静的小区(园),几乎总有人在装修。以桌椅为例,古人讲究历久弥坚且传之后代,今人则用之不过数年,观之厌倦则弃。家俱本身也不是榫卯结构那么精良,本身是分件组合,用的是电动螺丝连接,嘶啦一声如油炸麻花,顷刻即成。</P>
<P>现代楼宇,可以玩“文化概念”如给哪个名人打个半折请他入主小区安一外宅,弄一个工作室,却不可以弄真文化,比如亭台廊柱,挂幅对联什么的。题额联对,在古之园林,却是一大风景,《红楼梦》若无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全书将失色大半。而今人造园,且不要说发展商不懂,就是懂且会操作,也未必肯用,要看买主行事,不能让买主酒足饭饱踌躇满志于园中,却处处遭遇不认识的字词,不懂的语句,以此暗示买主与该园的“差异感”、“距离感”、让主人自然产生“尚未拥有感”等,这是自绝财路,为精明商家所不取。</P>
<P>因此,观现代建筑之所谓园林,雷同而无味。陈从周先生说:园有静观动观之分,静中生趣,移步换影。站在现代所谓园林边上,目光只须扫过去,便可尽收眼底。这就是现代文化:直接而浅白。</P>
<P>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无奈东风唤不回———说的不仅是园林,而是透过古典园林反映出来的一种文化精神。</P>
<P>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最精彩的显现。</P>
<P>园有静观动观之分,静中生趣,移步换影。</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4 16:14:5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4:55 , Processed in 0.0633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