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8|回复: 0

[詩文丹青之道] 韩美林:保护民族文化,我面临一场战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8 23: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P>
<P>  2001年12月31日,艺术大师韩美林的个人作品展在中国最大的艺术馆——国家艺术馆展出了。这次展览集中展出了韩美林近两年创作的3000多件精华作品,在此后为期两周的展览中,参观人数达到了50000多人,创下中国个人展览参观人数之最。用“盛况空前”来形容此次展览,当然并不为过。 </P>
<P >    实际上,中国的老百姓对于艺术大师们的作品展览并不陌生,可就是亨利·摩尔、毕加索、张大千等顶级大师的展览也未见这样“繁荣”场面,甚至有的媒体用“韩美林热、毕加索温、张大千冷”来对比近期举办的3场展览。那么,是其他艺术家的名气不够大?还是他们展览的场所不够规模?或是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强?再或者,艺术之花一夜之间就在老百姓中如此灿烂盛开?韩美林自己对于此次展览又作如何评价?带着种种疑问,中国网记者采访了韩美林。
<P >        
<P >    <B>“根”是法宝</B>
<P >     
<P >    对于此次展览取得如此轰动,韩美林坦言:“没想到!”
<P >    “参观群众们太热情了,很多观众真的是不远千里地从美国、丹麦、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各地飞到这里,只为了看我的展览。而国内的观众也真的是汹涌如潮。有的人几乎每天都来,其中甚至还有90多岁的老人。观众的热情给了我非常大的鼓舞,同时也让我觉得莫大欣慰。”
<P >    韩美林认为,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的,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的。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
<P >    “我酷爱民族和民间艺术,我一生也不能离开这个‘根’,他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等我们长大成人了就得自己站、自己走、自己养自己。在困难面前或是在胜利面前,不要忘记回一回头,看一看这个赋予你的母亲。不要一辈子不断奶,但也不要跟着别人去姓人家的姓。”
<P >    这个根,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与郁积,已深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创作观。就像韩美林说的:“艺术上从来也没听说打倒‘艺术封建主义’,中国人看牡丹、紫藤、老头过小桥及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怎么就‘百看不厌’呢?”这“根”成为韩美林创作的坚固基石,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集艺术性与装饰性于一身的作品,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于赞誉,也不足为奇了。
<P >     
<P >    <B>生活多美好</B>
<P >     
<P >    中国美术家协会韩美林工作室,是全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国美协至今唯一一家由美术家领衔的工作室。参观韩美林位于北京通州的工作室,我们不禁为这位大师创作手法的灵活多变而由衷赞叹。中国画、书法、雕塑、雕刻、陶瓷、青铜、剪纸艺术、民间工艺作品……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布满了整栋5层楼的展厅。这些作品或憨态可拘、或精巧妩媚、或气势磅礴、或质朴天成,韩美林的艺术创作绝不拘于形势和材质,但他永远能够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来充分表达他所要表达的主体和思想。韩美林说:“说我不是画画的,我不生气;说我做雕塑是杂牌军,我也不生气。人生做一种职业的人不多,画着玩捏着玩为什么还非得入个什么伙、毕个什么业、用个什么法、捏个什么式才行吗?人间没有上帝,谁也不用听谁的,尤其是艺术。”
<P >    我们在这些艺术品中停停走走,仿佛看到一个永远充满无限活力的韩美林领着他的大篷车队,游走于祖国山水边疆,穿梭在民间小路,挥洒o(︶︿︶)o 唉于天地之间。韩美林说:“我的创作基础,就是脚踏实地地去体验生活,探索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P >    去年5月28日起,韩美林率工作室20多位青年人,从北京出发,途经太原、洛川、西安、洛阳、禹州、临沂、常州、苏州、宜兴、上海、杭州、龙泉、景德镇等几十个城镇。历时近7个月的沿途采风,韩美林称为采风“大篷车”。实际上,这样的采风活动已经持续了20多年。他们每到一地,就帮助那些小厂、穷厂、快倒闭的厂,以及那些没有设计能力的厂起死回生。像当年的红军一样,永远不敢向当地索取路费、报酬,甚至连人家赠送的当地土特产也婉言谢绝。韩美林说:“我的大篷车之行是文化扶贫、艺术采风,而不是采蜜。我是从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而成长起来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P >    生活是韩美林的老师,它的跌宕起伏、坎坷崎岖让韩美林摔跤也教会他成长,而生活的变幻无常丰富多姿则永远是韩美林创作灵感源泉。“灵感会在你不断积累的劳动中频频闪现,它像逐渐积起的水分、云层、阴电、阳电……一样,每当天空划上一道令你激动的霹雳,这时讲是大雨倾盆的雨季来了。大雨就是你的作品,每一滴雨水就是你的血汗。”在生活面前,韩美林一如一天真孩童,永远抱着一刻无邪童心去揭开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秘密。在韩美林的《闲言碎语》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拙也好、朴也好、人不拙、人不朴,也就永远拙不了、朴不起来。人应该有些童心,特别是画家,生活中有童心的人学起“孩儿心”一定能得到收益。假如生活中或是心底里少点童心,那么形式上的学习也只能落个附庸风雅。文如其人,画亦然。”
<P >    的确,人如画,画如人。韩美林个人的人生故事坎坷曲折的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然而无论何时,我们在韩美林作品中看到的都是乐观、是进取、是勇气,是童真、是朝阳、是欢笑,实际上这也正他人格个性与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韩美林说:“生活中有喜、怒、哀、乐,那就选一个乐,乐可解苦。事业上有酸、甜、苦、辣,那就选一个苦,苦中有乐。你知道当一个男子汉是个什么形象吗?就是那只压在床下垫着床腿铮铮有神而不死的癞蛤蟆!”哈哈!看韩美林的作品,与韩美林谈话,我们都会发出这样会心的笑,有了笑,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多美好!
<P >     
<P >    <B>举起民族艺术的大旗</B>
<P >     
<P >    韩美林要向“苏法联军”开火了!
<P >    提起民族文化,韩美林有点痛心疾首。“我本不是个爱与人争斗的人,多年的生活经历教会了我与世无争淡薄名利,明哲保身是最好的处世之道。然而现在我实在不能沉默下去了,如果再不说话,我担心我们孕育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消亡,就是在我们的子孙中消亡。那么我们都将是历史的罪人。那些在国外读了几年洋书就回来冒充老大、目中无人的家伙们,正在拿起剪刀剪断我们中华民族的神经!我得开火了,为保卫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受侵犯,我必须得站出来!”
<P >    韩美林认为,东西方文化都有弊端:科技、民主、法制、甚至宗教都可以世界化,但是艺术强调个性,借鉴可以,取代不行。他认为艺术要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世界艺术的大同之日就是世界艺术的末日到来之时。在吸收中西方艺术传统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摆正两者的位置。中洋结合,以中为主。古今结合,以今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绝对不能将外国的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的艺术创作之中。他说,如今在中国的艺术界偏偏就有一部分人过分强调西化,甚至中国一些知名的学府也完全采用了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创作方法来教育学生,民族文化已经被排挤到校园里最不起眼的角落。韩美林给我们看了一本画册,是北京某个最权威的美术院校,在该画册第一页该学校的艺术大厅里,陈列的诸多人像雕塑作品中居然没有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中国的美术院校居然没有一点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
<P >     “有人就是不能摆好自己的位置,只不过读了一些西方的理论、看了一些西方的作品,就大言不惭地站出来说中国画应该走什么什么样的道路,而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根本没有生活的积累,就在这里乱指乱画。这种华而不实崇洋媚外的风气已经影响了美术界,我们不能让他们愈演愈烈。
<P >    与因循古旧绝对不同,韩美林作品中表现出的民族文化也都是经过了加工和变形的。“我认为生活变化是必然的,不必为了少数民族不再光脚丫、举火把儿感到惋惜,前进有什么不好呢?我不相信将来世界上的风俗习惯都会统一起来,世界的将来不会人人都穿西服、高跟鞋、喝咖啡、看抽象派的画。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各得其乐、皆大欢喜有什么不好呢?非要画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男耕女织、赤胸露背,这样才能成画家?我看不见得。反之,你得去思考、消化、再创造,仅仅依赖生活不是太笨了点么?”
<P >     “为保卫民族文化,我将面临一场战斗,现在,战斗刚刚开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韩美林,即将在今年的两会上着重呼吁保护民族文化的问题。
<P >    韩美林不久将在海外举办个人作品巡回展览。他说,“我要把中华民族文化推向世界,让洋人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真正优秀文化。”美林先生对即将举办的海外展览充满自信,这自信并不是对个人声誉、艺术水平的自信,而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P >    中国网2002年1月23日</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9:48 , Processed in 0.1850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