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49|回复: 1

[转帖]婺源归来话江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7 11: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婺源归来话江姓
</b>
<P>□ 陈俊华  徐 寰  朱 慧
     
婺源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那崇尚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徽派村落,那彰显程朱阙里人文底蕴的徽商民俗,确实让人对经世致用者视才气财气为人之双臂的灼见增添感悟,让探幽访胜者流连忘返。作为旧徽州缩影的婺源,近几年生态人文价值愈发比肩相长、与日俱增,以至很多人来了婺源有各得其所之感。</P>
<P>今年四月,我们去了婺源。但从婺源回到南通,仍觉得与谱牒相关的人文话题难以释怀。</P>
<P>近几年,南通史志办一直在关注一个现象:同属张謇大生集团的江石溪、江谦和江知源,虽非南通人,但均参与了张謇主导的南通近代化进程;而曾同属徽州,现划归安徽宣州市管辖的旌德县和划归江西上饶市管辖的婺源县,均就江石溪的祖籍归属提出了主张。旌德认为,江树峰(原名江世伯)明确肯定其父原名江绍岳,其家谱排辈是“宏图绍世泽”,这与旌德县白地乡江村的《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记述的排辈一致。婺源近几年则依据《萧江全谱》等家谱明确宣示:江石溪与江谦、江知源同为萧江裔孙。旌德、婺源主要依据各自掌握的家谱,同时又针对对方所持家谱中“无江石溪入谱”这一现象提出质疑,并形成了一个各自表述的说法。由于南通是江石溪、江谦和江知源发挥才智的重要场所,使我们有机会介入旌德、婺源同行的研究领域。在婺源,我们与有关同志进行了业务交流,并在婺源方志办詹主任陪同下,进行实地考察。</P>
<P>我们先到位于江湾镇上的萧江宗祠。萧江宗祠南临梨园河,北倚后龙山,十分壮观。萧江宗祠又名永思堂,始由萧江第二十五世孙江一麟建于明万历八年,清同治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后由江谦、江知源于1924年出资重建,又毁于“文革”期间(一说毁于1973年)。在萧江宗祠,我们得知《萧江世系谱》记载:萧江最早的祖先名叫帝喾,是黄帝后裔,经历了先为姬姓,后相继为子姓、萧姓、江姓的波澜起伏历程,有一部源远流长的族史。其第一次改为子姓,是因其先祖契封于商,赐姓子氏而得姓;其第二次改姓,是其始祖大心因功封萧庸(今安徽萧县),子孙因封地改为萧姓,时当春秋时期。自西汉以下至唐,萧姓除了出现汉相萧何、南朝梁高祖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在唐朝出了萧复、萧遘等八位宰相,时称“兰陵八萧”。其中,自昭明太子以下至萧遘一脉属于萧江的就有五位宰相,人称“台辅之宗”。由萧姓改为江姓,则源于隐姓明志,时为五代后梁之初。据《萧江全谱》载:唐僖宗年间,太子太保同平章事萧遘的次子萧祯因平乱有功,被唐僖宗敕封柱国上将军领江南节度使,赐第新安之黄墩(今黄山市篁墩),后因朱温篡唐,萧遘被陷害致死,萧祯广明元年(880)隐居黄墩山中,因“念先世从北江而来,遂易萧姓为江氏”(一说为渡江时盟誓:不复唐室即为江姓),是为第三次改姓,即改萧姓为江姓,江祯成为萧江始祖,此后凡是由萧姓改江姓后裔,均冠以“萧江”二字,以别于其他江姓。江祯有三子,长子江董,次子江郑,三子江威。后梁末帝期间,三子叠分,江董迁居婺源皋径(今婺源大畈水路村),成为婺源“萧江”迁祖,亦是“萧江”二世祖。二子江郑居歙县溪南。三子江威迁衢州。江董仅生有一子,名谨。自江谨以下有江德会、江稔、江文寀相继被称为“萧江”三世祖至六世祖。江文寀,又名江广漠,从皋径迁旃坑马槽坞,生有二子,名元宝、元庆。元庆生有二子,长子名牧,迁陈村;次子敌,于宋元丰二年(1089)迁云湾(原称云湾,后改称江湾,下同)成为江湾的“萧江”迁祖,也是萧江八世祖。目前,婺源的“萧江”已传至四十世。据《婺源县志》记载,萧江在明清时婺源出名望者不下百人,其中三十一世江永(字慎修,又字慎斋,晚年号弄丸)名望尤甚,清学者戴震、金榜、程瑶田皆从其为师学业。入明以后,萧江族人向外迁徙大量出现。其中,第十八世江宏均及其子十九世江富六、江克用在明初迁至通州江家常目前“萧江”在婺源已有万人,居住在全县20多处村落,尤以江湾、旃坑、龙尾三村最为集中。我们所见的永思堂,是去年重修的,据说1924年建永思堂时,张謇曾为之手书“萧江宗祠”(亦有谓是郑孝胥应江知源所请书写一说),并撰一联曰:“江氏自节度易姓以来,叠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挺闻人,粲乎溯兰陵八萧至昭明太子;云湾当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若程、若戴,并称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继晦庵先生。(注:朱熹生于婺源尤溪,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江谦曾因重摹其族祖弄丸图,请张謇为之作文)。”目前,江湾人在永思堂北边的后龙山南麓辟一园地,为江石溪、江谦、江知源和江上青等十人立了石像,并勒石作人物简介以为纪念。据说,婺源的萧江族人自萧江二世以来从未统一续修过宗谱,亦没有统一的字行排辈;各地、各派、甚至各房的排辈均由各家自定。徽学专家李俊先生作过调查,谓是“江湾萧江氏30世以后的情况不太清楚,据村中流传的抄谱,其世系辈份为:启(31世)、天(32世)、秀(33世)、国(34世)、兆(35世)、文(36世)。</P>
<P>从萧江宗祠出来,我们来到下晓起,走过一条宽约4尺,长约3华里的石板路,步入位于上晓起的江氏宗祠。詹主任告诉我们,上晓起的江氏宗祠,与萧江宗祠不同,属于济阳江晓川派的家祠。在江氏宗祠,我们看到了有关谱系,听到了几位济阳江族人的口述。在上晓起的一民居,我们遇到几位济阳江后人,他们告诉我们:“萧江”又叫假江,“济阳江”也叫真江,一个婺源县叫江村的有十多个村,绝大部分都是与姓有关,既有萧江的江村,也有济阳江的江村。上晓起的江氏宗祠又叫敦彝堂,属于晓川派,其家谱在民国年间修过,许多人在记事时就知道自己是济阳江几世孙几世祖,稍有些年岁的就能顺着字辈排出上下好几代的辈份。当他们见我们一行对家谱兴致甚高且来自南通,又说到在上晓起和下晓起之间的“江上青希望小学”,说前几年上海电力系统团组织出资建这所学校时,是将江上青作为济阳江后人纪念的,现在说江上青是萧江后人,他们感到纳闷。我们注意到:这些口述者可能与婺源以外的有关信息缺乏关联,他们没有一个能说清江上青的个人简历,尽管江上青的简历早已公开。有关济阳江氏,一说其祖上出自赢姓,为颛顼之孙伯益之后,因功受封于江国,以国为姓,后为楚灭,废江国为济阳郡,其地在今河南正阳县南,子孙以国为姓。《元和姓纂》亦载:“江姓望出济阳。”济阳江南迁婺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元887年由江尚质自金陵迁歙县黄墩,于公元903年由江洪复徙于婺源北乡谢坑。另一种说法是,济阳江氏发端于山东济阳,迁至婺源,后分迁光州、越州、歙州,谢坑系其留居处。通说认为,以东汉江革为一世祖是济阳江的基本特征。“济阳江”宗谱、房支谱存世甚丰。其中,“济阳江”宗谱中的《江氏统会宗谱》系明江泽修,嘉靖二十三年(1544)刻本,六卷,上海图书馆有藏本。江泽属于虎阐派。婺源存有多种“济阳江”家谱,其“济阳江”号称108派,散居全县56处村落,1915年至1919年全县统一修过谱?议定婺源“济阳江”自六十一世至八十世的字辈排行为“巨孝家声显,文思彩梦祥,同心培祖德,大启尔荣昌”。全县除清华镇花园江村在修谱前已自定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排辈字行为“德起义士嘉,振声显达光”,均按统一议定的字排辈。晓川派(即晓起“济阳江”)六十一世江人镜,宗谱记载为“巨”字辈。该谱字辈与旌德《济阳江金鳌派宗谱》一致,但无“宏图绍世泽”字辈记载,这成了婺源否定旌德金鳌派与婺源晓川派存在特定关联的关键所在。</P>
<P>上晓起的江氏祠堂在“文革”时移作他用,得以幸免于难,其外观不算起眼,但也给我们留下了印象。与之相隔不到2里处,有一所学校。这就是在上海和江西都有影响的“江上青希望小学”,校门口有一纪念牌记述有关情况,落款时间是2001年Ⅹ月。因为在这里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未知的有关“济阳江”的别说,即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本为同宗,因战乱而分立五姓(注:仅翁姓未变更)。据悉,今境外有六桂宗亲会——为了便于表述,且将其归纳为“异姓同宗说”。现辑其大要示江姓另有别说:溯吾族之始,实姬姓也……家住河南洛阳县……传至宋太祖建隆元年,时因世乱,胡夷侵袭,六姓驻节是邦,迫而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歧……次子分姓江氏,逃至山东省济阳县……迁入河南省淮阳县……然江姓之灯号,则书济阳堂及淮阳堂作为纪念……“同宗异姓说”与萧江无关,涉及到济阳江的一些陈说。据说境外宗亲活动活跃,福建莆田有六桂堂宗祠,据说在招商引资中是出感情的因素。作为一个有关江姓的说法,我们没有理由漠视之。?
 </P>
<P>刊登时间:05-05-10 南通党史</P>
<P><a href="http://ideacn.cn/ntds/show.php?id=285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ideacn.cn/ntds/show.php?id=2853</FONT></A>
</P>
发表于 2005-9-8 00: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魚頭給俺的短信最後署“江頓首”,搞得俺一愣,呵呵~[em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9:44 , Processed in 0.0720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