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6|回复: 0

[转帖]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处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8 15: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colSpan=4>
<H1><FONT face=楷体_GB2312>中国的传统文化何处去?</FONT></H1></TD></TR>
<TR>
<TD width=20 rowSpan=4></TD>
<TD class=p14 vAlign=top colSpan=2>
<P>  文化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文化属于社会结构的概念,是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因此,文化模式实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形态、运行等总的社会意识。以下是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的几点思考。</P>
<P>  中国社会从1978年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社会转型加速期,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的选择与取向,日益成为许多学者与专家激烈争讨的问题。传统的“儒家文化模式”与现代化的“西方理性文化模式”,孰是孰非?现代化中国的文化模式应继承儒家传统,抑或抛弃传统而全盘西化,还是走“中庸之道”?保守主义者提倡新儒学,提出了“儒教假说”的观点,认为东亚的现代化应是得益与儒教传统文化模式,还举出了日本与韩国两个例证。激进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惟一出路,要“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认定传统的那一套早已过时,事过境迁,今日的现代化必须扬弃传统学习西方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文化模式的“国际化”。而有的学者认为前两种观点各执一端,有失偏颇,主张“走综合创新之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活力的异体文化”,其中以张岱年、方克立先生为代表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最为典型。世纪之交,各派纷争不休之际,我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与“和而不同”的新观点,费老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空想,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而且,他又指出,“‘文化自觉’在全球化过程中,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步入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阶段,在100多年里,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的出路问题一直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彻底的解决。在当前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化文化模式的争论已经不是一两个派别的观点之争,而是关系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衰落、迷惘与进步的“生死抉择”。笔者就传统文化模式的“人格化”、“人治”与现代化的理性、法治的密切关系,试着以社会学视野阐述自己对理性法治文化模式在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的发展前景的思考。</P>
<P>  社会冲突自身的时代性和永恒性,决定了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性,社会在整合、转型,从而引起文化模式的整合、转型。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重大的改革、变迁之中,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擦、矛盾、冲突之中,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日益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功能的失调也引起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发生错位,角色冲突、角色不清已使大多数人“患上”了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思想“迷惘症”。</P>
<P>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社会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断创造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文化。社会正逐步走向全面开放、加速转型的时期,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模式,使开放的社会必然产生一种“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现象,即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方的文化模式的涌入使人们“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指出过,“中国人受风俗的支配”。林语堂先生在其成名作《中国人》上,则把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老实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这其中固然有偏见之处,但至少说明了传统的中国人在性格方面的特征。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已彻底改变了,但是传统的文化模式并没有随之消亡,比如我国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把高考视同“科举考试”,社会到处宣扬高考“状元”;又如历史悠久,长盛不衰的“吃文化”被搬到21世纪的市场经济领域、市民社会生活舞台,成为人们“办事”的一种重要方式,公事、私事都是“在餐桌上解决”。虽然这仅是传统文化模式中的部分内容“继承”下来的表现而已,却造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社会开放是全球一体化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我国社会的开放对现代化文化模式形成的影响却不容乐观。人们可以把外国的东西看得清晰些了,同时也在比较中认识到了传统文化模式在现代社会的先天不足,保守落后。而又找不到一种正确的文化模式,这就使社会转型的中国文化模式陷入一种尴尬的“中间地位”。人们从吃汉堡包、麦当劳、肯德基,戴劳力士表,开奔驰小轿车到看好莱坞大片,听爵士音乐,说中文里夹杂英文的话语,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在传统中挣扎,这固然与我国的社会文化的复杂性有关,但我个人认为社会转型产生的各种社会结构冲突,功能失调才是其根源。</P>
<P>  现代化的文化模式,显然,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没有踏入现代化之前,我们对目前的文化模式状况也不能过于苛求,“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文化与封建文化的残余和影响”,正视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之路。传统文化模式有其弊端,它是一种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是比较保守的“为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服务,为宗法服务”,“不准改革,不准造反,更不准犯上作乱”。它竭力阻止革命变革、维持社会稳定。如果期望彻底推翻,轰炸摧毁,一毛不剩地把传统文化模式这个角色赶出历史的“角色集”,这是不现实的。同样,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外发型”的,它没有内发的转型文化模式根基,所以,期望“全盘西化”来建立现代化文化模式也是不现实的。</P>
<P>  我认为,根据我国现实国情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贯治国政策,走自己的路是最关键的。“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似乎太玄虚,究竟批判哪些,继承哪些,又怎样创新?以社会学角度来看,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其民族一样多元一体,丰富多彩,享誉世界。我们在走自己的路时,也在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显然不适应现代化的中国,因为传统文化模式提倡的是一种人格化的社会形态。整个社会也是笼罩在“忠君”、“三纲五常”、“人情关系”、“禁欲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里,个人英雄主义、民族主义、家族主义成为社会崇尚的风俗,人们处世的根本原则是人情世故。人格化社会与人治化社会往往是孪生的,传统社会里的君王之口等同于社会法律,即使在太平盛世黎民百姓亦常常为自己的生命无法律的保障而惶惶不安。在传统文化模式里,“人”被定位在社会网络的人情“纤维”上,纤维一旦断了,“人”就无法正常互动,社会就会发生紊乱,冲突。现代社会里,市场经济全球化与信息资源共享化使效率和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生命点。“人格化”的传统文化模式在现代社会里,已成为各种腐化现象死灰复燃的根源,o(︶︿︶)o 唉成风,形式主义流行,屡克不止的官僚主义等社会病态表明,人情式的社会关系与低级的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联。</P>
<P>  现代化的中国文化模式,必须用理性观念去征服传统文化模式中的社会“人格化”,用法治理念去征服人治思想。韦伯认为,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是“社会行动在形式上的日益理性化”。理性,并非没有人情,它只是促使人格化社会里的“人”在社会互动中真正摆脱“人情标准”这样的社会“纤维”的束缚,让其全身心投入个人社会角色的实践,使整个社会实现高效率的运行,使处于“人情网”中的“社会人”变成具有强烈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自然人”。理性的思维方式,不仅给予人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个性中的个人追求自由、平等成为可能,而且使社会的运行趋向合理化、程序化。法治,是现代化社会的中流砥柱,没有实现法治的社会不可能是现代化的社会;而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抽去了法治这根“柱子”,整个社会就会“倒塌”。我个人认为,法治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理性的法治只是一个法律空壳,没有法治的理性则是不健全的。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以来,律令法条数以千万计,刑罚项目亦让人触目惊心,司法机构也不少,然而“人格化”的中国社会一直没有出现过法治现象,所有这些设施都只是人治的工具,法制健全只表明法律条文之多而已。现代化社会重视法律的“程序化”过程,在这一过程,理性让人抛开“人情”依法审判、裁决,真正实现一种公正、无私的法律本质,这便是法治的内涵。深受“人格化”社会关系与人治思想的传统影响,中国现代化社会文化模式的建设对理性与法治的呼唤无疑是求贤若渴。</P>
<P>  社会转型引起社会文化模式的争论,是必然的。中国社会在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文化模式的出路也只有在探索中才能形成,马克思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要获得进步,既要从传统的现代化中寻找合理成分,又要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有效营养,“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人格化、人治化的传统文化模式的现代化与理性思维、法治理念的现代化文化模式的传统化,无疑是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在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P>(北翔)
<!--news list  begin-->
<TABLE width="100%">
</TABLE><!--news list end--></TD>
<TD vAlign=top width=4 rowSpan=4></TD></TR>
<TR>
<TD vAlign=top colSpan=2> </TD></TR>
<TR>
<TD vAlign=top colSpan=2>  2002-12-06 17:16 </TD></TR></T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3 09:37 , Processed in 0.0998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