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30|回复: 19

[转帖] 王氏族谱相关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0 2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高笠王氏族谱简介</DIV>
<DIV align=center> 高笠王氏家族历史简介
(王氏源流)根据《古今纲鉴》和《姓谱源流》记载,夏、商、周三代,夏朝姒姓、商朝子姓、周朝先世后稷。黄帝曾孙、在姬水教民稼穑(务农)以后,便以姬水改姓。故周朝为姬姓,先时帝王的儿子称王子,他们的子孙称为王孙公子,在朝文武官员,称王公大臣。比如殷周时代本姓子,也称王子比干。周朝本姓姬、周太王以后、国家元首就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等。周武王(姬发)来纣以后,他的嫡系系属就把王字改为姓,如王子晋,王孙贾,王子无忌(信陵君)封王赐爵也称王,如赵王,燕王,楚王等。以后封彊大臣也封王如三齐王,定亲王,太平王等,这些封王的后代,逐步改姓为王。可见王字,为万之宗也。由于王姓来源不一,支派繁多,王氏后代繁衍成中国最多的大姓之一。
(太源郡的由来)太原郡、郸刑郡、分封食采得一十有一,唯二族尤。著殷商未年,纣王无道,谋诛群臣。《四书、论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刳杨任之双目,囚姬昌于里。纣王天下,从此分奔离析,诸候不朝,而姬发(即周武王)会诸候于孟津,兴兵伐纣,商朝从此亡矣。当西周统一天下后,我族属周之支派,由姬姓改为王姓,封地鲁西太原府为郡(今山西省会),我族太原郡之称,即由此得来。
(三槐堂史的来源)三槐堂是,是北宋初期王祐家的厅堂。因王祐曾植三棵槐树于廷院而得名。王祐字景叔,五代未年至宋初时人,后汉后周时,曾分别任司户参军,县令等职。宋初任路州知州,后任兵部侍郎(兵部的副长官)死后封为晋国王公。《闻见录》王祐有大功于朝,不得相,尝谓人曰:“我不做相,后人必做相”,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王祐次子王旦,果真为相。(王旦,字子明,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是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后又任工部尚书,中,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王旦死封为魏国文正公。王旦之子,王素字仪,进士出身,曾任鄂州知州,知谏院,渭州知州,官至工部尚书,死后封为懿敏公。据古代相传,三槐象征朝庭官员中职位最高的三公。三公即西汉以来丞相,太尉,御使丈夫合称为三公。宋时仍袭此称。故此成为我王氏家族千百年来最优秀的典故。(而且还代表郡氏)之一。
(我族先世)根据《明政。碧备录》记载:明武宗年间,江西省宁王朱辰濠在南昌叛乱,明武宗令太师王守仁统兵征剿,据历史从书《七剑十三侠》记载,王守仁到江西后,令其子王能(总兵)驻南康以备军饷,经过一翻军事行动以后,宁王之乱平定了,吉安一带还有宁王残余窜扰,王能授指挥之职进剿吉安之乱,因此留守吉安,后经明武宗,世宗,穆宗三代、王能后嗣世居吉安六十多年,第一次修谱也提到。么张氏和胤祚祖口传,我族先世有勤王之勋,有功于明室,世居吉安,迄今查史溯源先世遗踪,王守仁即我族始祖王凤祖的先世,因我族家遭不幸后,原有家史丢失,未尽其详。
(由吉安迁湖广麻城)在明朝穆宗年间,江西、湖广两省边境,常有流寇窜扰,因我凤祖为将门之后裔、精弓夭、通韬略,文武兼能、且先世有功于明朝。穆宗诏令:特授指挥将军之职,领兵绥靖这一带叛乱,平乱后即令住湖方麻城孝感乡为家了。
(由湖广入川)明季未年,贵州省播州(即今遵义)、四川泸州(当时统属四川),这一部分区域贼乱严重,扰害黎庶,此起彼伏。如高果杀父祭旗立为汉王,庆符白莲教妖言惑众,遵义地区异族叛乱,古蔺奢崇明之造反等。其时蜀地明朝亲属将领四川总统五省军务大臣朱燮元统兵驻叙府(今宜兵),奏请明皇发兵助剿,我凤祖先世和自身都为明朝履建奇功,且为万历功臣,明神宗诏封为泸州军粮道,以刘将军挂帅(唐家寨),罗乾相为将军(白家山),凤祖为特授指挥将军,魏良中管理粮草(中坝子)、整顿军旅,由楚入川讨贼,署泸州营,万历中年生二世祖正相、正国,正相祖总角时,能克承父志,通韬略、熟武功,明帝授以兵总职于遵义椿基坊营,绥靖军乱,经太昌(光宗),天启(熹宗),于崇祯(思宗)初年特授指挥将军之职,与凤祖合兵高笠合营官寨(先驻莫家山梅滩),正相祖迁驻官寨,合剿奢崇明和子奢寅等。平奢以后,明皇念以平蔺有功,封世袭百户候爵,并于古蔺城内修葺《平蔺元功》牌坊一座,以留圣绩,作千古留芳,永垂纪念。始祖远祖等永以官寨为家。(注以上一段见朱燮元统兵《详蜀碧传》。当时始祖奉禄,明朝以讨诏为业,我族从落虹口(今太平渡)沿大河直上经九溪口沿黄家沟小河,经铁锁桥,李家寨直上大村小河,上抵马鬃岭,横插高峰寺,马耳山抵泥碧水直插毛坡小河,直下直石亮河回绕到太平渡这一圈范围以内。
(正相耿耿忠心的一生)明朝未年,李自成进攻北京,逼死崇祯王于梅山寿皇亭上吊,吴三桂为明朝边关大将,迎请满清桂花王入关。代守北京,吴领外出勘乱,桂花王乘机窃取北京,改变明朝朝政为大清朝政,自称为顺治开国皇帝,因中国地土辽阔,英雄豪杰居多,衡量自己军事,不能控制全国,唯恐其他民族起来反抗,顺治下令,国内范围不论文臣武将,凡不反对满清制度,即往不咎,官还原职,其他一切待遇不变。我二世祖在先朝平叛乱,镇守边关,仍袭百户候爵位之职。不久清帝命令吴三桂镇守云南,我二世祖憎恨明将吴三桂等叛徙买国求荣,为清朝干净镇压人民的不法勾当,乃北面稽首而泣曰:“为臣而怀二心,吾不忍为也”从此不愿居官,解甲归田。祖预料明未国祚变革,凡为旧臣,早迟必有一场大灾难,为了便于应付事态发生的需要,全家老幼从莫家山梅滩迁居高笠官寨。而且还训练了一批保家护身的强兵健将。
(王墙的由来)王墙是正相祖的家童胤世祖的救命恩人陈 的儿子,他出生时在相祖房屋南端靠近围墙下的小屋,因此取名王墙脚,自幼聪明怜俐,很博得正相祖大、次张孺人及全家老小的喜欢。(大难发生的经过)明未叙永军粮府每年要运大批皇粮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农业税)上交贵州遵义兵备道,而押运皇粮银子的将官,又是早年正相祖的难兄难弟,向正相祖提出在故居(官寨)设置运粮 道的要求,用处主要是接待运粮来往人员的生活、住宿需要和运粮骡马的饲料供应。这样不知经过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次。一次夜晚,押运粮将官在我 道内住宿,梦中见一猛虎,跑来咬押运粮粮将官的马,将官醒来,忙叫马弃到马房检查,马弃检查后并没有发生任何情况,只见一男孩拿着马鞭打着马玩,马弃按照所见情况据实向将官报告。将官当时认为这孩子将长来大,必有用处。第二天将官向正相祖要这一男孩,正相祖认为多年拜把兄弟,就和家童陈 商量妥当以后,将这一男孩送给运粮将官,家童陈认为母子割爱以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团聚,就将王墙全身检查一片,记下左胁下生疮伤痕,并在背上用缝衣针秘密刻下“阿泥”二字,作为日后母子相认的依据。十几天以后,押粮将官从遵义交纳粮银回来,接着小孩,兴高采烈,扬长而去。事情经过若干年,王墙在这将官的严格管教下,果然竹育成林,后来押粮将官死去,王墙继承父志,官还原职,仍担任押运皇粮的任务。可是这新押运将官每次押运皇粮来高笠,总是向正相祖提出许多苛刻要求,经常和保家兵发生冲突。初次,二次正相祖都忍受下去了,可是这逆贼,仍不能心满意足,还是一而在,再而三地变本加厉,正相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逼迫向叛贼提出,不能在担任设置 道任务的要求了,于是墙贼现出就押运粮官的身份,强迫我祖要在三天之内借出两挑皇粮银子,凑足数百上交遵义,我祖不予。叛贼大发雷霆,命令运粮兵丁同家丁动起武来,正相也命令家丁家将用武力驱逐,打死运粮兵丁一人,打伤若干人,王墙脚也随同逃跑人员逃之夭夭了。这样没有经过好长时间,王墙竟然冤污我正相祖谋反,向清庭控告,清帝不经查证,京毅然派遣大军在贵州习水县营顶坳扎下营盘,醒觉溪街上设下指挥所。宣称向我正相祖进行佂剿(王墙自己说是王国公之乱),正相祖见情形不妙,不能守座待毙。亦于走马街上设下大本营,插旗山顶上插上大旗,安上前哨,准备向清军进行自卫还击。(听说当年插大旗用的石桩,桩上有石洞,现在还存在),清军连续发动三次进攻都未得逞。听说在石亮河高桥处过河时,曾损失一员姓胡的大将。清兵触怒,于某一年深夜,兵分三路向大本营夹攻。(一路由太平渡经石板滩牛角湾围攻走马,一路由麻柳滩河对门绕道永乐经两河自家山脚围抄走马,一路由石亮河高桥直攻插旗山,威胁走马),在清兵人多力壮的压抑下,大批勇猛键将寡不敌众,不冲自散,全盘崩溃。正相祖和少数残兵败将,逼迫向右夹口方向撤退,为了使用轻装作战,在脱靴岩脱下靴子,在倒马坎看到对方追兵快勇,神经昏乱,从马上迭下来。(路傍石岩上印有右手掌印,河旁石板滩上印有马蹄乱跳脚印痕迹),由家将二人搀扶,手持宝剑,徙少逃到铜匠山树林里和清兵鏖战片刻,不幸被捕,押到表龙咀田坝壮义。家人弟兄骨肉多人在战火紧张时刻,分离四散,密秘远逃,大张孺人听到正相祖殉难,也于故居(官寨)拔剑自刎,剩下胤世祖次张孺人同时化装,在家童陈 的掩护下,逃插腊圆藏身避难,其余弟兄四人在次张孺人授意之下,潜逃远地,目前查证确是有据的有石宝白的 王胤坤(改名王金相),逃到贵州省金沙县清水区月王胤雄(改名王战书)其余王应乾,王应举,不知当年逃到什么地方,直到现在还下落不明。数载祸患平定后次张孺人、胤世祖、家童陈 避难归来,遵义春基坊营正国祖之女明回姑表亦回老家探望大难后变化,会同次张孺人商量起诉,辩明事件发生真相,请求清帝平反昭雪,清皇经过三翻五次反复查证:念以有功之后,准照飞优,流袭百户候爵,当食报。下令遵义兵备道钦差杨家祯令其子杨爱查究,令传提问:家童对着王墙哭诉母子分别以后,不唯不以德报德,反而恩将仇报,确属残忍。王墙在法庭上不承认家童是自己亲生母亲,也不承认正相祖和大次张孺人是自己的主人,更不承认他是官寨出生,反而肆无忌惮地张口大骂家童和次张孺人窜通,有意陷害于他。迫使家童对着钦差大臣详说童年母子分别时,亲手用缝衣针在背上剌上“阿泥”二字,左胁下还的一伤痕,作为日后有机会母子重逢罢辩认的依据,钦差大臣强迫墙贼脱去上衣,果然现出左胁下疮伤痕,背上也隐隐约约现出“阿泥”二字,钦差大臣确认家童陈 是王墙脚的亲生母亲,正相祖和大、次张孺人、胤祚祖是王墙的主人,似此大逆不孝,逆母欺主,捏词陷害,谎本欺君确属可恨,罪恶淘天,国法难容,在成都叛处剔骨熬油,喷洒城墙四角,以彰王氏家族几乎达到亡族灭种之恨。当场下令转移叙永军粮府拔应纳十二两皇粮银子的田土授予次张孺人、胤祚祖陈氏家童子孙受享的永久奉禄。(大概就是旧族谱中所说划拨俸田四十亩)
注文《王姓源流》、《太源郡的由来》、《我族先世》、《由江西吉安迁湖广麻城》、《由湖广入川》段是十一代子孙王国平供稿。(莫家山)《正相祖耿耿忠心的一生》、《王墙脚的由来》、《大难发生的经过》段是十二代子孙王安印字树森口述。王电脑鑫(包括全文删改)。《三槐堂的由来》由王安鑫查阅古书删改。
</DIV>
<DIV align=center>以上资料来源于:王氏家谱网   <a href="http://www.54wang.com" target="_blank" >www.54wang.com</A></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0 20:02:0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H2>巨型地方王氏族谱的典范</H2><H2>——《三槐堂楚南上梅王氏通谱》</H2><P>最近,由湖南“三槐堂楚南上梅王氏理事会”向本会寄送的《三槐堂楚南上梅王氏世系总图》中了解到,“三槐堂楚南上梅王氏”是王质之子王明远(王旭之孙),于宋元丰八年隐居湖南上梅深山老林,耕读世家不做官,为开发湖南上梅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支族人子孙繁衍兴旺,已遍布到3000个自然村,所属县市地域就有100个。以王言为一始祖到第15代的干枝有96支,现在子孙后代发展快的已达45代,发展慢的为30代。</P><P>该支王氏在理事长王本协先生的组织发动下,已第五届编修成《三槐堂楚南上梅王氏通谱》,全谱13卷,382册,共计38234页(双面)。现有在谱人口22万。如此巨大的族谱资料与族人活动事迹,是目前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页数最多的家谱,而且完全是靠民间自己的力量编撰的。他们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们记载撰写的历史,主要还是要靠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历史。这部族谱就其规模可称为我国族谱之最,这支王氏的世系也将成为《三槐王氏世系总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华王氏网。 <a href="http://www.chinawang.org" target="_blank" >www.chinawang.org</A> </P>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P>潮州谢惠如图书馆</P><P><a href="http://61.143.141.126/hot/zp/04529200215.htm" target="_blank" >http://61.143.141.126/hot/zp/04529200215.htm</A></P><P>藏有5种王氏族谱。</P>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王族后裔共有的姓 <P>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
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
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
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
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
,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
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
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
王。 <P>二、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
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
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
,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
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
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
、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
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
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P>三、郡望堂号
1、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2、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
允。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P>四、家乘谱牒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王谢世家三十卷、王氏
族谱不分卷、王氏宗谱、王氏通谱。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王氏谱图一幅
、王氏族谱十卷。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云间王氏族谱二十
二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王氏族谱八
卷、王氏修族谱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任和王氏重订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萧山王氏族谱十四
卷、新发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广东:新丰王氏族谱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谱世系不分卷。 <P>五、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
王实甫:著名戏剧家,一生创作杂剧达14种之多。其最杰出的作
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
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琅邪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
格,被后人奉为"书圣"。
王 勃:绛州龙门人,著名文学家,为"处唐四杰"之一。其成就
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
家,江西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诗以雄健峭
拔著称。
王 蒙:湖州人,元杰出画家,以画山水著称,创"水晕墨章"法
。为"元四家"之一。</P>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1: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128【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
(明)王友瑄等纂
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
北图
129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
(明)韩昌箕撰
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
中央民院 华东师大 美国
130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
明刻本
安徽徵州地区博(存二卷)
131【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
(清)王樑修
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 一册
北图
132 【全国】陇南王氏族谱
钞本 一册
北图
注:卷首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该族散居陕西、甘肃等地。
133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廷诗等总领 王廷麟等主修
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134 【全国】王氏通谱
(清)王庸敬辑
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上海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35 【全国】王氏宗谱
(清)王国栋修
清抄本、
北图
注:本书包括《太原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136【全国】王谢世表
(民国)黄大华编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河南图 江西图 陕西图 美国
137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王氏槐泉局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听笙堂木刻本
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
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国】郎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
(民国)王志周 王彩国等续修
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
湖北黄罔县档(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39、43-46、48、49、60)
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三槐局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听笙堂木刻本 四十册 湖北黄罔县档
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惺 王元凤纂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41 【北京通县】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
(民国)王 舫 王凤苞撰
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
北京市通县档
142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振钧 王守恂等辑
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荫堂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
(明)王开纂修
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 四册
北图
144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启森修
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5 【河北】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向荣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河北唐山市档 河北滦南县文管 河北滦南县档
146 【河北】新城王氏谱八卷
(清)王兆弘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山东图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
(清)王祖灅修
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一册
山东济南市博
148 【河北抚宁】王氏家谱一卷
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
河宁抚宁县贲坨乡 县村(二部)
149 【河北抚宁】王氏谱图一幅
写本
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
150 【河北沧县】王氏家谱
写本 三册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
151 【河北临漳】王氏家谱五卷
(清)王辛祚等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五册
人民大学
152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明经修
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 十册
科图
153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淑修
清交绪十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 十册历史所
154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凤鸣 王树海等续修
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 十册
科图 河北大学
155 【河北阳原】西宁王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王僅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 十册
历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祖绎 王祖彝同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北图(二部) 首都图 天津图 浙江图 湖北图
157 【河北枣强】王氏家谱不分卷
(清)王锡麟续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达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58 【河北沧州】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国均述
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册
科图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
(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存厚堂刻本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士焱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
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
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
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
(清)梁卓午撰
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
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録不分卷
(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164 【辽宁本溪】王氏宗谱书一卷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山城子乡硃石峪
165 【辽宁本溪】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振昌纂
民国间铜刻本
辽宁本溪连山关镇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谱不分卷
(清)王镐主编 陆於郿编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167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
(清)王寿康纂
清咸丰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168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
(民国)王坤增重修
民国八年(1919)蓝格钞本 一册
上海图(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王师曾等续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河北大学 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国
170 【上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
(民国)王钧善 王为丰等续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171 【上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庆圻编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翼经堂家谱》
172 【上海松江】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王兴尧等三修
清嘉庆六年(1801)遂高图刊本 十二册
美国
173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三卷首一卷
(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颐和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74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
(清)王钟 王锡骥等编
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上海图 哈雨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又名《王氏三沙统谱》。
175 【江苏】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
(清)王慰祖总辑 王同播协修
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 六册
科图
176 【江苏南京】王氏族谱八卷
(清)王明松 王有焕等续修
清嘉庆四年(1803)木活字本
辽宁图
注:王松、王廷谦首修於明永乐八年。
177 【江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宗谱八卷
(清)王宗庸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78 【江苏江宁王李鬱】三宗同家谱不分卷
(民国)王厚泉创修
民国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179 【江苏江宁】阐头王氏家乘十四卷
(民国)王锡宏 王彬彦等主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注:王梦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80 【江苏溧水】江左王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王瀣纂
民国三十四年(1945)鹅书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东岗村
181 【江苏睢宁】王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王存质总理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江苏睢宁县党史办
注:王良辅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一卷
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
江苏丰县套娄乡小王庄
183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二卷
(民国)王开璋重修
民国六年(1917)写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184 【江苏丰县】王氏家谱三卷
(民国)王军伯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钞本
江苏丰县顺河乡
185 【江苏东海】王氏宗谱二卷
(民国)王发英纂
民国十三年(1924)钞本
江苏东海县档
186 【江苏东海】王氏家谱一卷
(清)王元璋 王善夫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纂 钞本
江苏东海县档
187 【江苏赣榆】朱柳村王氏宗谱一卷
洪锡纂
钞本
江苏赣榆县档
188 【江苏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
189 【江苏淮阴】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琛编辑
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 一册
江苏淮安县图
190 【江苏阜宁】王氏宗谱三卷
(民国)王凤诰等修
191 【江苏泰州】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国麟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 六册
南京图
192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
(清)王建文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193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六卷
(民国)王穆文等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注: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
(民国)王传政总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注:王士发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苏泰兴】王氏族谱十八卷
(清)王屏之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十八册
北图
196 【江苏如皋】东院王氏家谱十二卷附补遗
(清)王兆荃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
北图 辽宁图
注:王郜等首修於明万历四十一年。
197 【江苏】海安王氏族谱八卷
(清)王业衢等重修
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 八册
美国
198 【江苏镇江】润东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文英等纂修
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 八册
科图
199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王元禄 王砚农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
历博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开沙王氏重修甲分谱系》。
200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厚存 王桂冬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册
科图 日本 美国
201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昌言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十册
北图
202【江苏镇江】沙州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贤里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203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十五卷
(清)王如鋐 王崇广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贤里分祠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封签题《润东王氏族谱》,雇页题《王氏家谱》,版心题《崇贤里王氏族谱》。
204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王秋农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双柏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美国
注:一名《京口王氏家谱》
205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
(民国)王汝诫等纂修
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206 【江苏镇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谱四卷
(清)王家羲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7 【江苏镇江】苦竹王氏宗谱三十二卷
(民国)王振泽修
民国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历史所
注: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2: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208 【江苏镇江】三槐王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王文琏 王宏章等重修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209 【江苏镇江】王氏家乘三十卷
(明)王友 纂 王汝诫等增修
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刻本 三十册
吉林大学
210 【江苏镇江】润州王氏族谱四卷
(民国)王振文修
民国十八年(1929)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彦儒等始修於清道光八年。
212 【江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族谱八卷
(清)王瑞广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三槐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213 【江苏丹阳】王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宾村(存卷9-13)
214 【江苏句容】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活字本 二册
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村
215 【江苏句容】王氏宗谱
(民国)雍传喜撰
民国三十五年(1946)续修木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句容县石狮城上村
注:首修于明洪武间。
216 【江苏句容】句曲白阳王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王文伟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一册
上海松江县博
217 【江苏常州】毗陵王氏续修宗谱十卷
(清)王裕坤主修 王灿发等纂
清光绪八年(1882)三槐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十一年。
218 【江苏常州】毗陵王氏续修宗谱十卷
(民国)王景阳主修 王浩荣等纂
民国十年(1921)毗陵王氏三槐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219【江苏常州】瓦屑壩王氏宗谱八卷
(清)王茂根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三槐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注:一名《毗陵王氏宗谱》
220 【江苏常州】毗陵王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 贻堂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注:王之模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一年。
221 【江苏常州】延数郑墅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王广洪 王宇椿续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毗陵两宅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王忱始修于明正德十五年。
222 【江苏常州】尹沙王氏重修家乘十卷
(民国)王朝仁等纂
民国七年(1918)活字本 十册
北图
223 【江苏常州】晋陵王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王保和主编 王瑞金等纂
民国十六年敦厚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13、15、16、18-22)
224 【江苏常州】晋陵王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王锡翰 王玉汝修
民国十九年(1930)王氏槐阴堂刊本 二十二册
南开大学(缺卷15)
注:谱始修于明,此为九修。
225 【江苏常州】毗陵魏墅金 王氏宗谱□□卷
(民国)张文鬱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3)毗陵王氏保後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6-9、11、12)
226 【江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家璞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继序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六年。
227 【江苏常州】毗陵王氏宗谱□□卷
民国间世恩常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13、16、18-20)
注:其中记事至民国四年。
228 【江苏武进】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永寿等重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三槐堂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229 【江苏金壇】王氏续修宗谱六卷
(清)王之树 王之鳌等重修
清道光元年(1821)植成堂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230 【江苏金壇】三旌羲门王氏族谱十四卷
清刻本 十册
南京大学
231 【江苏无锡】王氏西沙支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步青 王有道等续编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232 【江苏无锡】锡山王氏宗谱二卷
(清)宝镇纂辑
清宣统三年(1911)敬修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233 【江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光斗等重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234 【江苏江阴】暨阳紫崴新湖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复可 王良规等监修
清嘉庆三年(1798)源达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王怿始修于清乾隆八年。
235 【江苏江阴】暨阳紫崴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友仁 王能章等重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三槐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36 【江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富豪重修
清光绪元年(1875)馀庆堂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注:谱始辑于乾隆三十三年。
237 【江苏江阴】暨阳紫岩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亲 总纂
民国二年(1913)三槐堂刊本 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六年。
238 【江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鹤林 王仁荣等续修
民国十年(1921)馀庆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辑於清乾隆三十三年,此为六修。
239 【江苏江阴】暨阳 峰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汉昌 王宗器等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三槐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注:谱始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40 【江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家赛续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槐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241 【江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春校总修
民国五年(1916)三槐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242 【江苏江阴】王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王德声等编
民国二十五年(1936)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43 【江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宗谱十六卷
(清)王烈等编
清光绪五年(1879)三槐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244 【江苏江阴】东沙巩塘王氏宗谱三十卷末一卷
(民国)王天民
民国三十五年(1946)天全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卷3、25、29、30卷末)
245 【江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支谱十六卷
(民国)王翰臣编纂
民国三十八(1949)三槐堂铅印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木恂礼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246 【江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屯 王延辉等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槐堂木刻本 八册
北图(二部)河北大学
247 【江苏宜兴】王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闰根 王晋雄续个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三槐堂木活字本 八册
南开大学
248 【江苏苏州】羌区王氏宗谱十卷
(清)王简齐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槐堂活字 十册
注:王锡祚始修于明万历三十四年。
249 【江苏常熟】太原王氏家乘八卷
(清)王炳动 王炳炜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刻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250 【江苏常熟】太原王氏家乘十卷
(民国)王元亲 王庆芝等续修
民国八年(1919)常熟王氏怀羲羲壮活字本
科图(缺卷2、3、7)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开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日本 美国
251 【江苏吴县】太原【王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世钧等重修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十册
江苏苏州市博
252 【江苏吴县】太原【王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皖壑 王熊伯等重修
清嘉庆七年(1802)刊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253 【江苏吴县】王氏族谱十六卷
(清)王俊三 王光前等续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54 【江苏吴县】太原王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仲鎏 王仲鉴合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
北图(二部)上海图 江苏吴县图 日本 美国
255 【江苏吴县】太原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叶耀元等编纂
清宣统三年(1911)活字本
北图(二部) 科图(二部) 历史所 历博 北京大学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南京大学 苏洲大学 江苏苏州博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注:书名业作《洞庭王氏家谱》
256 【江苏吴县】太原〖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九年(1883)钞本 一册
日本
257 【江苏吴县】太原〖王氏〗皋桥支谱不分卷
(清)王朝俊 王堡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58 【江苏吴县】太原王氏皋桥支谱不分卷
(民国)王堡续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博 日本 美国
259 【江苏吴县】王氏宗谱八卷
(清)王堉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槐堂木活字本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260 【江苏】吴县夏候桥王氏支谱稿一卷
(民国)王世澄辑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北图
261 【江苏吴县】莫 王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王季烈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上海元昌印书局石印本
北图(二部) 首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二部)
南开大学 上海图 辽宁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哈雨滨师大 河北大学 南京图 苏州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262 【江苏崑山】重刻明修王氏世谱二卷
明崇祯四年(1631)纂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北图(二部) 山西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吉林吉林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图 安徽图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注:兴《续王氏世谱》十一卷合刻。
263 【江苏崑山】续王氏世谱十一卷
(民国)王元增辑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北图(二部) 科图 山西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吉林吉林市图 浙江图 安徽图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264 【江苏崑山】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泽镐等重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65 【江苏崑山】郎琊王我谱略十卷一卷
(清)王景翰 王庆铨等增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四册
日本
266 【江苏崑山】太原王氏家谱不分卷
清末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博
注: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267 【江苏】崑山郎琊安阳支王氏世谱六卷
(民国)王颂文编辑 王德森校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南京博 江西师大
268 【江苏吴江】舜湖王氏家谱六卷
清王大隆跋稿本
复旦大学
注:谱中记事止清道光二十一年。
269 【江苏吴江】舜湖王氏族谱稿填墓图一卷
(清)王师晋编
清同治末年编 稿本
复旦大学
270 【江苏吴江】舜湖王氏家谱十四卷
王大隆续修
稿本
复旦大学
271 【江苏】太仓太原王氏支谱一卷
油印本
南京博
272 【浙江】浙东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乾隆间钞本
浙江宁海县文
273 【浙江】三桥王氏宗谱三卷
(民国)陈鸣皋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注:散居鄞县、象山等地。
274 【浙江】王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王树荣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浙江湖州市档
注:散居於湖州、绍兴一带。王沛阳创修於明天启间。
275 【浙江杭州】仁和王氏重订家乘不分卷
(清)王为祯、王为幹等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 一册
日本
276 【浙江杭州】王氏家乘
民国间成都石印本 一册
北图
277 【浙江临安】璋溪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晓等纂
清嘉庆八年(1803)刻本
浙江临安县档(存卷2)
278 【浙江】萧山王氏族谱十四卷
(清)王洪源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79 【浙江萧山】王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清)王石渠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槐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280 【浙江萧山】苧萝王氏宗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清)王春蓉等总校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槐堂活字本 四十六册
历史所
281 【浙江萧山】苧萝王氏宗谱四十八卷首二卷
(民国)王荇沚修纂
民国四年(1915)三槐堂木活字本世纪
浙江 日本 美国
282 【浙江萧山】新发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王锡麟编
清光绪十年(1904)世德堂木活字本
上海图(二部)浙江图 日本 美国
283 【浙江萧山】浙绍萧山县车里庄王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清)王寿椿 王吉人重辑
清光绪十二年(1886)三槐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284 【浙江】萧山车里王氏家谱十二卷
(民国)王庆洛 王纶重辑
民国六年(1917)三槐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科图 浙江图 美国
285 【浙江】萧山西河王氏泰支瓜瓞谱六卷
(清)王绍兰撰
清王氏知足知不足馆钞本 一册
北图(存卷4-6)
286 【浙江】萧山庙後王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乃锡辑
民国十六年(1927)三槐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287 【浙江桐庐】桐江王氏宗谱一卷
(清)王正咸主修
清咸丰四年(1854)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
木活字本
浙江桐 县档
注:王永通等首修於清嘉庆二十三年。
288 【浙江淳安】马山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发堃 王友士等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刻本 十一册
安徽绩溪县王 庄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3: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289 【浙江】镇江东馆王氏宗谱二卷
     (清)王景秀 王钦芳等纂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一卷)
     290 【浙江镇海】蛟川王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王世灴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三槐堂木刻本
     河北大学
     注:始修于清乾隆五十八年。
     291 【浙江镇海】蛟川王氏家谱四卷
     (民国)王祖纂
     民国四年(1915)纂修本
     浙江宁波市档
     292 【浙江】镇海五里牌王氏重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谢予谦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仰德堂活字本
     北图 吉林大学 四川图
     293 【浙江】镇海五里牌王氏宗谱十七卷
     (民国)张琴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活字本 十五册
     天一阁
     294 【浙江镇海】新添庙桥王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王钦瑞 王傅網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295 【浙江馀姚】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王宗标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存本堂刻本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不全)
     296 【浙江】馀姚双雁乡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聿豪等修纂
     绳武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297 【浙江】馀姚官人宅王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庆棠 王金生续辑
     民国二年(1913)三槐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洲文献馆
     注:封面书《孝羲官人宅王氏宗谱》。
     298 【浙江】馀姚上塘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王钦安编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王嗣槐堂铅印本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300 【浙江】臧墅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王德元 王传毫编述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油印本 一册
     浙江图
     301 【浙江鄞县】王氏重修宗谱四卷
     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钞本
     浙江鄞县王家村
     302 【浙江鄞县】王氏重修宗谱四卷
     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 钞本
     浙江鄞县王家村
     303 【浙江鄞县】王氏重修宗谱四卷
     清道光十九年(1839)木刻本
     浙江鄞县王家村(二部)
     304 【浙江鄞县】王氏重修宗谱五卷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刻本
     浙江鄞县王家村
     305 【浙江鄞县】鄞江王氏世谱
     (清)王炜主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修 钞本 一册
     北图
     306 【浙江鄞县】唐堰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司徒一堂纂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钞本
     天阁(存卷首、卷1-3)
     307 【浙江鄞县】唐堰王氏宗谱二卷
     (清)王志道 胡震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天一阁(存卷上)
     308 【浙江鄞县】鄞东五都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以成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永思堂钞本 一册
     天一阁
     309 【浙江鄞县】四明梅江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固安纂修
     清咸丰元年(1851)三槐堂钞本 一册
     天一阁
     310 【浙江鄞县】梅江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国恩 王恂昭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311 【浙江鄞县】横溪王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清)王保国 王锡锟等纂修
     清咸丰五年(1855)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312 【浙江鄞县】横溪王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清)王嘉镔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存卷1、2)
     313 【浙江鄞县】横溪王氏宗谱二卷首一卷
     (民国)王祥额 王祥洝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314 【浙江鄞县】鄞江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兴爵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钞本 一册
     天一阁
     315 【浙江鄞县】鄞江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二十年(1931)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316 【浙江鄞县】四明清源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在润 王在昌等纂修
     清光绪七年(1881)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317 【浙江鄞县】四明清源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齐炳 王齐嵩等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318 【浙江鄞县】王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清)沙子良重具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创修於清乾隆间。
     320 【浙江】鄞县松下王氏谱二十卷
     (清)应朝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植本堂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321 【浙江鄞县】鄞东下水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善继 王馀丰等重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322 【浙江鄞县】马湖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盛寰邺纂修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323 【浙江鄞县】桃源王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陈绍虞纂修
     民国八年(1919)敦厚堂活字本
     历史所 天一阁
     注:明万历二十一年王宗学始修。
     324 【浙江鄞县】鄞县桃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石固 王丰康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景贤堂木活字本 三册
     天一阁
     325 【浙江鄞县】鄞东王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刘廷炜纂修
     民国十年(1921)成仁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26 【浙江鄞县】兰江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尚喜 王国桢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327 【浙江鄞县】甲材王氏支谱十二卷
     (民国)王孝和 王才道等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4、7-12)
     328 【浙江慈溪】王氏宗谱十卷
     (清)王良瑜修
     清咸丰十年(1860)崇本堂刻本 十二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329 【浙江】慈溪花园王氏宗谱十八卷
     (清)王棣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十八册
     天一阁
     330 【浙江】慈溪王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三卷
     (清)王棠齐等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331 【浙江奉化】王氏宗谱
     (清)王家球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修 写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332 【浙江奉化】箭岭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廷嗣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宋经世始修於清乾隆十一年。
     333 【浙江奉化】桐坑王氏宗谱
     (清)罗桐修
     清光绪二年(1876) 写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纂於清乾隆十八年。
     334 【浙江奉化】西锦王氏宗谱文集十卷
     清光绪四年(187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35 【浙江奉化】西锦王氏宗谱二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三年。
     336 【浙江奉化】(王氏)美房谱十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本书又名《王氏美房宗谱三体合编》。单德信始修於明洪武三十年。
     337 【浙江奉化】浦口王氏文房宗谱十二卷
     (民国)蒋能俊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38 【浙江奉化】浦口王氏文房支谱□□卷
     (民国)孙振麒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3)
     339 【浙江奉化】王氏通谱一百○六卷
     (清)王简候修
     清同治七年(1868)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40 【浙江奉化】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礼宾重修
     民国六年(1917)刊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41 【浙江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信甲 王忠海同修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陈德熙始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2 【浙江奉化】田屋王氏房谱三卷
     (民国)王履华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43 【浙江奉化】田屋王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礼宾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活字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奉化奉化奉化
     344 【浙江奉化】王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王礼宾重修
     民国三十三(1944)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45 【浙江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宗谱
     (民国)董超修
     民国十三年(1924)写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346 【浙江奉化】浦口【王氏】春房谱九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4-9)
     347 【浙江奉化】葛竹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俞理耀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档(存卷1-3)
     348 【浙江奉化】葛竹王氏宗谱遗象不分卷
     (民国)俞重耀编
     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49 【浙江奉化】小万竹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鲁戈重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缺卷6)
     注:谱始纂於明永乐二十三年。
     350 【浙江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王师旦重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351 【浙江象山】舫前王氏宗谱一卷
     (清)周丹忱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钞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352 【浙江象山】象西舫前王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世祺编辑
     民国二十九年(1940)排印本
     河北大学 浙江象山县文管(二部)中山大学
     353 【浙江象山】沙岗王氏宗谱一卷
     (清)王则右重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钞本 四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354 【浙江象山】沙岗王氏宗谱一卷
     (民国)鲍谦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355 【浙江象山】丹城王氏宗谱一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王祖贻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356 【浙江温州】东嘉英桥王氏重修宗谱十卷
     (明)王叔杲等纂修
     明万历钞本
     浙江温州市博
     357 【浙江】嘉兴支桥王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景 王思勤等绩修
     清咸丰二年(1852)平湖众文齐刻本 二册
     哈尔滨师大
     358 【浙江】熹兴新篁王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曰极编
     民国四年(1915)东皋草堂油印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359 【浙江嘉善】太原【王氏】家乘一卷
     (清)王允震纂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謄清稿本
     复旦大学
     360 【浙江嘉善】秀溪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王茂骈修
     民国六年(1917)浙江嘉善铅印本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浙江嘉善县档
     361 【浙江平湖】当湖王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王积澍等重修
     民国六年(1917)刻本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362 【浙江湖州】吴兴北濠王氏世谱附绩世谱不分卷
     (清)王载之等修
     清乾隆十四年(1749)刊本 四册
     美国
     363 【浙江湖州】太原王氏菱湖支谱不分卷
     (清)王荣泰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北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崐、王 等首修於清乾隆三十一年。
     364 【浙江湖州】王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王树荣 王树嘉等绩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哈尔滨师大 上海师大
     注:王文春初修於明天启二年。
     365 【浙江绍兴】石池王氏家谱不分卷
     (清)王雍绩续修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写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366 【浙江绍兴】石家池王氏谱录一卷
     (清)王绩铭撰
     清宣统三年(1911)绍兴公报社印《越中文献辑存书》本
     一册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367 【浙江绍兴】山阴酿川王氏族谱八卷
     (清)王继葛 王光耆等重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交德堂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山阴县仁酿堰王氏族谱》。
     368 【浙江绍兴】山阴酿川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同治八年(1869)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王氏家谱》。
     369 【浙江绍兴】山阴前梅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钜筠重修
     清道光二年(1822)三槐堂活字本
     北图 吉林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4: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470 【浙江】临海北润王氏宗谱十卷
     (民国)王祖通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北润乡北润村(存卷1-4)
     注:王健菴始修於清乾隆九年。
     471 【浙江临海】岭跟王氏宗谱六卷
     (清)陈肖虞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岭根乡岭根村
     注:王煦始纂於明嘉靖三十八年。
     472 【浙江】临海西溪王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7)
     473 【浙江仙居】岐山王氏宗谱□□卷
     (清)王炳卓等序
     清道光十八年(1838)刊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3、5)
     474 【浙江仙居】岐山王氏宗谱十三卷
     (清)朱树动纂
     清同治十二年(187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
     475 【浙江仙居】乐安王氏宗谱三卷
     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476 【浙江天台】太原王氏宗谱一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
     477 【浙江】天台王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立树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478 【浙江黄岩】西桥王氏绩修宗谱六卷
     (清)王修椿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王用盛首修於明永乐十三年。
     479 【浙江】黄岩西桥王氏谱十二卷内编五卷外编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王舟瑶修辑
     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缺卷1、2)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北图(二部) 浙江图(又一部不全) 浙江临海县博
     日本 美国
     480 【浙江黄岩】南隅花厅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王笠舟修 王鶯桥纂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活字本 十册
     天津图 浙江图 美国
     481 【浙江黄岩】柔桥王氏家谱九卷
     (清)王荣纂修
     稿本
     山西图 浙江杭州市图
     482 【浙江黄岩】柔桥王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附编二卷
     (民国)王元绩修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印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浙江临海博
     483 【浙江遂昌】王氏宗谱
     浙江遂昌县三仁乡叶坞村
     484 【浙江缙云】五云王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王瑞西总理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485 【浙江松阳】花田畈王氏宗谱二卷
     (清)王日隆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齐壇乡花田坌村
     486 【浙江松阳】太原王氏宗谱二卷
     (民国)王耀浩等重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齐壇乡下坌村
     487 【浙江松阳】太原王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板桥乡桐乡村
     488 【浙江松阳】太原王氏宗谱二卷
     (民国)王振夫撰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樟溪乡
     489 【浙江】王氏宗族分支世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中事至清康熙末年。
     490 【浙江】礼江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善辉修
     清嘉庆十三年(1808)三槐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491 【浙江】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尧功 王尧德续纂
     清光绪二年(1876)写本 一册
     浙江图
     492 【浙江】箬溪中街王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尧纂修
     民国三年(1914)序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493 【浙江】宁溪中宅王氏宗谱二卷
     (民国)王佩苇纂 王拱泉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494 【浙江】王氏家谱
     (民国)王修等编
     民国间钞本 一册
     福建图
     495 【安徽】合肥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锡元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496 【安徽】合肥羲门王氏续修宗谱稿不分卷
     (民国)王锡元撰
     民国三十一年(1942)铅印本 一册
     北图(二部) 科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497 【安徽合肥】王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清)王燕乐 王汝荣等三修
     清宣统二年(1910)三槐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498 【安徽】合肥王氏宗谱十卷
     (清)王懋宽编
     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刻本 十四册
     上海图
     499 【安徽】芜湖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兴敏纂
     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六册
     安徽博
     500 【安徽】芜湖王氏宗谱十卷
     (民国)王翰香纂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册
     安徽博
     注:扉页题《鸠江孝友堂家乘》。
     501 【安徽】芜湖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连山 王惠兴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六册
     安徽博
     502 【安徽】怀远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光容等四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503 【安徽怀远】太原王氏族谱八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王心润 王宣等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槐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504 【安徽宿县】王氏宗谱十卷
     (民国)王绍岱 王永述修
     民国十九年(1930)文献堂石印本
     江苏苏州市园(存卷1-5、7-10)
     505 【安徽无为】濡须王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汉儒纂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安徽巢湖地区文管
     506 【安徽泾县】东阳王氏宗谱八卷
     (清)王景亨编
     清顺治十八年(1661)编 嘉庆十八年(1813)木刻本
     安徽图(存卷1-3)
     507 【安徽泾县】安吴王氏世谱不分卷
     (清)王一蕃修
     清康熙二年(1663)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508 【安徽泾县】安吴王氏世谱二十八分册
     (民国)王冕 王霆声纂修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安徽博
     509 【安徽泾县】金鼎王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二册
     安徽图 日本 美国
     510 【安徽泾县】柳溪金鼎王氏支谱二卷
     (民国)王惟钦绩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琅琊郡万居公支谱》。
     511 【安徽泾县】王一本堂享录五卷首一卷
     (清)王兆镜 王荣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512 【安徽】泾县王一本堂总录二卷
     (民国)王维墉编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513 【安徽徵州】新安王氏统宗世谱二十卷
     (明)王宠 王舜臣纂修
     明正德十年(1513)家刻本 二册
     北图
     514 【安徽徵州】新安王氏统宗世谱二卷
     (明)刘瑾等编
     钞本 二册
     南京大学历史系
     515 【安徽徵州】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
     (明)王应斗纂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木刻本
     河北大学(缺卷9)
     516 【安徽徵州】厚川王氏族谱不分卷
     明万历钞本 一册
     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
     注:附宗祠帐本一册。
     517 【安徽徵州】新安太原王氏宗谱十卷
     (明)王廷邦等修
     明钞本
     上海图
     518 【安徽徵州】新安琅琊王氏四房思茂公统宗谱八卷末一卷
     (清)王应瑞等重修
     清嘉庆九年(1804)三庆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519 【安徽徵州】新安琅琊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大鹄纂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怀德堂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雇页作《王氏合修宗谱》
     520 【安徽】黄山王氏承志堂支谱
     (民国)王云藻纂辑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一册
     北图
     521 【安徽】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十二卷
     (清)王宗本纂修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本
     北图
     522 【安徽】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六卷首三卷末二卷
     (民国)王德藩编修
     民国十年(1921)五教堂排印本
     北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南开大学 安徽图
     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
     注:谱始修于明弘治间,此为六修。
     523 【安徽】绩溪庙子山王氏谱二十八卷首四卷末四卷
     (民国)王集成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四册
     北图 科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园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师大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1-4,卷1-3),浙江图 安徽图 安徽博
     江西图(存卷首、卷1-3、11-20、卷末)日本 美国
     524 【安徽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卷
     明成化六年(1470)木刻本
     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存卷1-5)
     525 【安徽】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八卷
     明隆庆六年(1572)王景象刻本
     安徽博(缺卷5)安徽徽州地区博
     526 【安徽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明)王仁辅等修
     明万历元年(1573)刊本
     美国
     527 【安徽歙县】新安泽富王氏家谱□□卷
     明刻本
     北图(存卷1-10)
     528 【安徽歙县】歙邑虹源王氏支谱四卷
     民国间墨栏钞本 四册
     北图
     529 【安徽祁门】高塘鸿溪王氏家谱六卷
     (清)王信续编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六册
     安徽博
     注:卷端作《高塘鸿村王氏家谱》
     530 【安徽祁门】祁邑苦竹王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宗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531 【安徽祁门】上箬琅琊王氏重修家谱六卷
     (清)王应仕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义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532 【安徽】桐城王氏宗谱十卷
     (清)王振鵾 王雨昌编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木刻本 四册
     安徽图
     533 【安徽桐城】东楼五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王寿花等五修
     清道光七年(1827)槐阴堂木活字本 五册
     美国
     534 【安徽桐城】东楼王氏宗谱十九卷末一卷
     (清)王动尊 王渔甫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15-19、卷末)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太原王氏宗谱》。
     535 【安徽桐城】东楼王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王动尊 王渔甫七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二十二册
     美国
     536 【安徽桐城】桐川王氏支谱四卷
     (清)王国樾 王国荫等修
     清咸丰九年(1859)修叙堂刊本 四册
     科图
     537 【安徽】桐城王氏重修宗谱二十卷
     (清)王承恩等修
     清同治五年(1866)培槐堂木活字本 二十一册
     美国
     538 【安徽桐城】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王承曾 王起尹续纂
     清同治七年(1868)三槐堂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王大 王廷彦首辑於清康熙间。
     539 【安徽桐城】皖桐王氏支谱六卷
     (清)王文爝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540 【安徽桐城】王氏重修宗谱十卷
     (清)王立纲纂
     清光绪八年(1882)三槐堂活字本 十册
     人民大学(二部)
     541 【安徽桐城】皖桐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培元 王道一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542 【安徽怀宁】王氏宗谱□□卷
     民国间三槐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12、16-19)
     注:其中记事至民国元年。
     543 【安徽怀宁】柘润山王氏系统不分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写本 一册
     美国
     注:一名《安徽省怀宁县柘润山王氏系统、王家新屋老二房系统》。
     544 【安徽潜山】 阳琅琊王氏三修谱十二卷
     (清)王运泰等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清康熙间始修,此为三修。
     545 【安徽潜山】王氏宗谱八卷
     (清)王昌盛重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4、8)
     注:王华宇首修於清康熙十五年。
     546 【安徽潜山】王氏九股全股四十八卷首二卷
     (清)王邦肃修
     清同治元年(1862)三槐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缺烈股卷6、7,发股卷6)
     547 【安徽潜山】王杨氏宗谱统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鑑修
     清同治五年(1866) 山双玉堂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安庆市图
     548 【安徽潜山】王氏宗谱十六卷
     (清)王三友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刘善堂修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一卷)
     注:王金碧等首修於清咸丰二年。
     549 【安徽潜山】王氏九股族谱四十卷首二卷
     (清)王之轮续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 山槐阴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7)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5: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550 【安徽潜山】王杨宗谱四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王治虞纂
     民国十一年(1922) 山槐阴堂木活字本 四十三册
     安徽安庆市图
     551 【安徽潜山】王杨支谱□□卷
     (民国)王满吉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山槐阴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5、11)
     注:王鑑首修於清同治五年。
     552 【安徽】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光容 王福缘等绩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活字本
     辽宁图
     注:王荣贵首修於清乾隆五十年。
     553 福建王氏增修族谱不分卷
     (清)王以镜序
     清道光六年(1826)写本 五册
     台湾
     注:一名《忠懿王氏谱支派》。
     554 【福建】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嵩龄合修
     清道光六年(1826)刻 咸丰六年(1856)年续刻本
     福建图 福建师大
     钞本 一册
     福建图
     555 【福建闽候】西清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王仁棠 王孝绮等修辑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北图 上海图 浙江图 湖南图 中山大学 美国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天津图 南开大学
     上海师大 河北大学(二部) 山西图 南京大学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嘉兴市图 安徽图 安徽师大 福建师大 湖北图 武汉大学
     云南图 陕西图 美国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首都图 历博 北师大 中央民院 人民大学(二部)
     上海图 河北大学(二部) 江苏镇江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图 杭州大学 福建图 福建师大 四川图
     一九六六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续编》本 苏州大学 河南大学 广东中山图
     一九七二年台北重刊本
     美国
     556 【福建同安】珩厝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妈永纂
     清光绪二年(1876)写本 一册
     台湾
     557 【福建同安】灌口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荣业 王聪秀纂
     清光绪十一年(1885)写本 一册
     台湾
     558 【福建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家谱】不分卷
     (清)王观民编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写本 一册
     台湾
     559 【福建安溪】树木镇山子 溪埔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昆能编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写本 一册
     台湾
     560 【福建安溪】崴岭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光裕 王大深等纂修
     清同治四年(1865)写本 一册
     台湾
     561 【福建浦城】深溪羲门王氏宗谱十四卷
     (清)王文炳重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562 【江西】琅琊王氏宗谱□□卷
     孝友堂活字本
     江西档(存卷3)
     563 【江西萍乡】萍派王氏族谱
     清精羲堂石屯本 一册
     江西图
     564 【江西萍乡】小库村王氏族谱□□卷
     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1、2)
     565 【江西萍乡】昭萍王氏族谱四卷
     (民国)王本然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精义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2-4)
     566 【江西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不分卷
     (明)王铣等修
     明隆庆四年(1570)黄西图刻本
     天一阁 安徽图 日本 美国
     567 【江西婺源】新安武口王氏重修统宗忳叙支图二十四卷
     (明)王铣等修
     明末刻本
     北京大学
     568 【江西婺源】新安武口王氏重修统宗世谱□□卷
     明刻本
     北图(存卷1-10)
     569 【江西婺源】新安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祺纂
     清雍正四年(1726)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博
     570 【江西婺源】婺南中云王氏世谱八卷
     (清)王作霖 王楫元编纂
     清清熙四十五(1706)刻本 十册
     历史所
     571 【江西婺源】太原郡派新安婺南云川王氏世谱
     清同治五年(1876)晋生氏钞本 一册
     北图
     572 【江西婺源】金源山头王氏支谱不分卷
     (清)王廷楚编
     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八册
     上海图
     573 【江西婺源】武口王氏金源山头派宗谱六卷
     (清)王廷询等编
     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金源王氏宗谱》。
     574 【江西婺源】双杉王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王轩等修
     清咸丰十年(1860)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太原双杉王氏宗谱》。
     575 【江西婺源】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
     (民国)王早农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孝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江西图
     注:王振达始修於明万历间。
     576 【江西婺源】武口王氏总谱□□卷
     清刊本
     江西图(存首集卷1-4,甲集卷35-40、55-70,乙集卷12-15、丙集卷4)
     577 【江西】万戴王氏族谱□□卷
     (清)王文傑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木活字
     江西图(存卷末)
     578 【江西】万载王氏族谱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九年(1920)本槐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1、7、8、10-13、卷末)
     579 【江西】万载王氏族谱三卷
     民国九年(1920)三槐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3)
     580 【江西奉新】新吴王氏宗谱二卷
     (清)王斐文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本槐堂木活字本 二册
     江西图
     581 【江西奉新】新吴王氏宗谱二卷
     (清)王宇锦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槐堂木活字本 二册
     江西图
     582 【江西奉新】新吴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瑞森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木活字本 四册
     江西图
     583 【江西奉新】新吴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文耀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1-3)
     584 【江西临川】三公王氏族谱二卷
     民国八年(1919)刊本
     江西临川高坪大板沱村
     585 【江西临川】王氏族谱一卷
     民国间刊本
     江西临川河东中溪
     586 【江西临川】王氏族谱一卷
     民国间刊本
     江西临川红旗桥车田
     587 【山东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世谱
     (清)王持世等重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二册
     北图
     588 【山东淄博】淄川王氏世谱不分卷
     (清)王作畯 王延寿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589 【山东淄博】颜山王氏家乘四卷
     (民国)王家俊重修
     民国九年(1920)博山新民书店石印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
     590 【山东桓台】王氏族谱十三卷
     (明)王象晉撰
     明崇祯三年(1630)毛氏汲阁刻本
     山东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京图书馆传钞本
     北图(存卷1、12、13)
     591 【山东桓台】大槐王氏念祖约言世纪二卷
     (明)王之坦 王象晋辑
     明崇祯间刊本 二册
     美国
     592 【山东桓台】新城王氏家乘不分卷
     清刊本 四册
     美国
     593 【山东桓台】王氏世谱六卷
     (民国)王廷等六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奉先堂刊本 五册
     美国
     594 【山东昌邑】王氏族谱一卷
     (清)王日芹 王焕章等续修
     清咸丰二年(1852)修 钞本
     山东昌邑县石埠镇晴埠村
     注:王宏首修於清乾隆四十二年。
     595 【山东昌邑】王氏族谱十一卷
     (清)王云书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 钞本
     山东昌邑县石埠镇埠头村
     注:谱首修於清道光五年。
     596 【山东】
     高密王氏族谱八卷
     (民国)王言箴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66)排印本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雍正五年,此为五修。
     597 【山东诸城】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奎仁 王奎朗纂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辽宁辽阳县甜水乡李家村
     複印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辽宁辽阳市档
     598 【山东煙台】王氏家谱十七卷
     (清)王兆琛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北图 历博 河北大学 山东煙台市图
     注:王司绎始修於康熙二十九年。
     599 【山东煙台】王氏大司农本支谱书二卷
     (民国)王佑铨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福邑广东印书局石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王世 、王世晖首修於清光绪二十九年。版心作《王氏长支谱》。
     600 【山东文登】王氏家谱书一卷
     (清)王秉成著
     清光绪十八年(1892)修 民国三十年(1941)
     王心德木刻本
     辽宁大连市井子区档
     601 【山东】莱阳王氏九族谱不分卷
     (民国)王垿续修
     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
     吉式大学 山东煙台市图
     602 【山东棲霞】亲东王氏家谱一卷
     (清)王成仁纂修
     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
     山东棲霞县观里镇观里村
     603 【山东棲霞】王氏祖谱不分卷
     (清)王敏泰等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修 複印本
     山东棲霞县金山乡豹山口村
     604 【山东棲霞】王氏谱书一卷
     (清)王敬芝 王日贞重修
     清咸丰六年修 香港複印本
     山东棲霞县金山乡豹山口村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605 【山东棲霞】王氏族谱四卷
     (清)王中山篡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 钞本
     山东棲霞县松山乡龙村
     606 【山东棲霞】重修王氏族谱一卷
     (清)王中山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 钞本
     山东棲霞县松山乡龙村
     607 【山东棲霞】王氏家谱一卷
     (清)王日贞纂修
     清咸丰六年(1866)修 钞本
     山东棲霞县占 乡下门楼村
     608 【山东黄县】芝阳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敦寅编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重修族谱茔牆茔房记》
     609 【山东】黄县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鎔经纂修
     山东图
     610 【山东】黄县太原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次山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611 【山东黄县】王氏族谱十一卷
     (民国)王廷荫等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 十册
     吉林大学
     612 【山东黄县】王氏三代宗谱一卷
     (民国)王魁辅 杨继学纂
     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辽宁辽阳系甜水乡河沿村
     613 【山东】黄县城内王氏族谱
     山东图
     614 【山东金乡】王氏家谱二卷
     (清)王充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纂 民国八年(1919)
     钞本
     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刑庄村
     615 【山东滨县】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裕垣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修 清同治元年(1872)重叙
     振振堂钞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注:王兰生始纂於清康熙四十五年。
     616 【山东无棣】王氏族谱四卷附填图一卷
     (民国)王寿昌 王铭彜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华东师大
     617 【山东冠县】馆陶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子春等重修
     民国九年(1920)三槐堂铅印本
     华东师大 美国
     618 【山东临沐】王氏族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白毛乡王庄村
     619 【山东临沐】王氏族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石门镇东岔河
     620 【山东临沐】王氏家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石门镇大峪子
     621 【山东临沐】王氏家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曹庄镇朱村
     622 【山东临沐】王氏家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曹庄镇王贺村
     623 【山东临沐】王氏家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南石镇大墩村
     624 【山东临沐】王氏重修宗谱
     钞本
     山东临沐县曹庄镇旺南庄
     625 【河南开封】大梁王氏世系编一卷
     (民国)王曾俊等修
     民国五年(1916)武昌新亚新地学社石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美国
     注:一名《大梁王氏宗谱》。
     626 【河南】修武後马作王氏族谱四卷附录一卷
     (民国)王兆喜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 四册
     北图 美国
     627 【河南】汤阴王氏族谱四卷
     (清)王东皋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四册
     美国
     628 【河南柘城】王氏家谱五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南柘城县档
     629 【河南西华】王氏族谱一卷
     (清)王锡国 王得时七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二册
     日本
     630 【河南太康】王氏族谱三卷
     (清)王士定纂
     清嘉庆间刻本
     河南太康县档
     631 【河南太康】王氏族谱十一卷
     (清)王统之纂
     清道光三十年(1850)铅印本
     河南太康县档
     632 【河南郏县】王氏家谱
     (民国)王琼
     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本
     河南郏县王寨村
     633 【河南郏县】王氏家谱
     木刻本
     河南郏县王集村
     634 【河南】禹县角山王氏家谱十卷家训二卷
     (民国)王凤林 王维城等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篡 民国二十五年(1936)
     菇古山房石印本
     辽宁园
     635 【河南西平】王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王全信 王树德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油印本
     河南西平县文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6: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700 【湖南】衡阳渔溪王氏十四修房谱四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崇本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第一集)
     701 【湖南岳阳】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王瑞堂重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锡类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702 【湖南湘阴】王氏谷贻续谱十一卷末一卷
     (民国)王世哲修 王贤考纂
     民国三年(1914)槐茂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
     703 【湖南永兴】高仓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佐倌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槐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04 【湖南桂阳】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吉重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吉林大学
     705 【湖南】桂阳王氏重修族谱五卷
     (清)王贯三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
     广东仁化县档
     706 【湖南桂阳】燕溪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英堂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和亲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707 【湖南】东安王氏庚申宗谱一百五十四卷
     (民国)王葆心等纂
     民国十年至十九年(1921-1930)铅印本 二十四册
     北图
     708 【湖南武罔】王氏总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王隆申 王兆虎等创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太原堂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09 【湖南沣县】王氏通谱二卷
     (民国)黄协武修 王楚南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沣兰印刷局印本 二册
     湖南图
     710 【湖南沅江】复兴垸王氏三修支谱四卷
     (民国)王显柏纂
     民国十九年(1930)太原堂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
     711 【湖南沅江】王氏五修支谱二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王恢先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印本 二十四册
     湖南图
     712 【湖南安化】永乐王氏七修族谱六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王绩熙 王毓嵩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
     713 【湖南永顺】龙塔王氏族谱九卷
     (民国)王选拔等修 王锡瀚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湖南图
     714 【广东】王氏家谱三卷
     (民国)王安中 王会中修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二册
     浙江图
     715 【广东】新丰王氏族谱不分卷
     (清)王立动编
     清光绪钞本 二册
     北师大
     注:附《时言撮要》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7: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716 【广东饶平】太原堂王氏族谱世系不分卷
     (清)王记立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写本 一册
     台湾
     717 【广东】东莞圆沙王氏家谱四卷
     (清)王裘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写本 四册
     美国
     718 【广东东莞】鳌台王氏族谱五卷
     (清)王瓒 王德长等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 五册
     广东中山图
     719 【湖南东莞】鳌台王氏族谱十五卷
     (民国)王应奎 王明等重修
     民国四年(1915)粤东广州市双面底料科学书局
     石印本
     南开大学 广东中山图 广东东莞县厚街乡 美国
     720 【广东】东莞王氏家谱一卷
     王嘉祥编
     铅印本 一册
     上海图
     721 【广西柳州】王氏家谱三卷
     (清)王赞中 王会中等篡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钞本 一册
     上海图 广东中山图
     722 【广西柳州】王氏家谱三卷
     (清)王安中 王赞中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三册
     日本
     723 【广西柳州】王氏家谱三卷
     (清)王赞中等修 (民国)王纬和等续修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科图 美国
     724 【广西博白】王氏家谱二十三卷附羲子世次编
     (民国)王贞伦续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广西图
     725 【四川成都】王氏家乘
     (清)王为斡编
     清宣统三年(1911)成都石印本
     历博
     钞本 一册
     上海图
     726 【四川】蒲江王氏族谱一卷
     王照富编
     稿本
     四川蒲江县长秋乡新建村
     727 【湖北崇庆】蜀西崇阳王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王濬章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曲阜师院 广西图 日本 美国
     728 【四川长寿】王氏族谱一卷
     (民国)王植槐 王荫槐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四川长寿县古伕乡小菩堤村
     729 【四川长寿】王氏族谱一卷
     (民国)王卓成 成华齐修
     民国十二年(1923)钞本
     四川长寿县古伕乡兴光村税家壩
     730 【四川泸州】王氏族谱四卷
     (民国)王家濬督修 王守亨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石印本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道光十四年。
     731 【四川】泸县王氏族谱十五卷
     (民国)王大用纂修
     民国三年(1914)排印本
     四川图(存卷1、2、6-15)
     注:版心题《创修王氏族谱》。
     732 【四川合江】王氏族谱一卷
     (清)王泽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四川合江县尧壩乡中心小学(不全)
     733 【四川】绵阳王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经统纂修
     清光绪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734 【四川内江】王氏族谱一卷
     (民国)王亲杨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35 【四川内江】王氏族谱四卷
     (民国)王果续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石印本
     四川内县郭北乡
     736 【四川内江】龙桥王氏族谱四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37 【四川简阳】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中羡纂修
     清同治间简阳荣公家祠刻本
     历史所 四川图
     738 【四川简阳】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保衡纂修
     清光绪简州王瑞公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739 【四川简阳】王氏初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王寿廷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四川图(二部)
     740 【四川简阳】王氏族谱一卷
     (民国)王寿廷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41 【四川仁寿】王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王永泰纂修
     民国间排印本 三册
     四川图
     742 【四川】洪雅王氏家谱一卷
     (清)王 泰纂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一册
     四川图
     743 【四川高县】王氏族谱一卷
     (清)王德铨撰
     清咸丰十年(1860)撰 抄本
     四川高县农机局
     744 【四川仪陇】王氏族谱一卷
     (清)王本立篡修
     清同治八年(1869)木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注:各支派皆有补续。
     745 【四川仪陇】王氏族谱一卷
     (清)王之楠 王之槐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撰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残)
     746 【四川宣汉】王氏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存卷1、2)
     747 【四川宣汉】王氏宗谱二卷
     (民国)王禹成重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档
     748 【云南】镇彜威王氏族谱八卷
     (民国)王应炳等编
     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七册
     中央民院
     注:谱初修於清康熙间。该族散居於镇雄、彜良、楚雄等地。
     749 【云南晋事】河西晋宁王氏族谱八卷
     (民国)王国铭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云南王氏印本 二册
     北图
     750 【云南镇雄】王氏 系家谱五十卷
     铅印本
     四川筠连县档
     751 【云南大理】洱源王氏族谱一册
     民国间稿本
     云南大理州图
     752 【陕西 县】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必盛等七修
     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北图 南京大学(存世系一册)
     注:附清王九思撰《 县王氏族谱》一册。
     753 【陕西】横山中湾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王星灿续修
     民国间王星灿钞本 一册
     哈尔滨师大
     注:王三锡始修於清初。
     754 【台湾台北】龙塘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王亲梓编
     民国四年(1915)钞本 一册
     美国
     755 王氏家谱不分卷
     (明)王舜兴纂修
     明正统四年(1439)刻本
     北图
     756 王系猷公源流总系家谱不分卷
     明正统间钞本
     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
     注:附有明嘉靖至天启间祠堂帐簿一册。
     757 王氏族谱六卷
     (明)王宝纂修
     明成化十六年(1480)刻本
     北图
     758 王氏族谱一册
     (明)王抚徭撰
     明嘉靖四年(1525)撰 钞本
     广东汕头市档
     759 王氏家乘一卷附录一卷
     (明)王梃辑 附录(明)李沐辑
     明嘉靖刻本(附录配清钞本)
     上海图
     760 王氏族谱八卷
     (明)王仁元等纂修
     明天启五年(1625)家刻本 五册
     北图
     761 永昌王氏族谱六卷
     (明)王之屏纂修
     明崇祯十六年(1647)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注:附清乾隆四十二年王巨源续修家乘六册。
     762 永昌王氏续修家乘不分卷
     (清)王巨源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六册
     北图
     注:附《永昌王氏族谱》後。
     763 王氏宗谱□□卷
     明刻本
     北图(存卷1-3)
     764 琅琊王羲之世系谱二卷图一卷
     (明)姜志邹撰 图(明)孙桢撰
     明末刻本 二册
     北图
     765 王氏家谱不分卷
     清康熙刻本 一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766 王氏家谱一卷
     (清)王 撰
     清雍正十二年(1734)精刻本 一册
     天津图
     767 琅琊王氏谱四卷
     (清)王国修续编
     清乾隆五年续修 清钞本 四册
     北图
     768 生水王氏宗谱八卷
     (清)王悫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续修 钞本 四册
     美国
     769 太原(王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奕祖 王言廷纂修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北图
     770 圻村王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王臣鋗等重具备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 四册
     北图
     771 太原王氏宗谱□□卷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修刊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一卷)
     注:谱首修於明隆庆间。
     772 重修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王恩绂等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 六册
     安徽徵州地区博
     773 环溪王氏续修家谱二卷
     (清)王元瑞等臭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履和祠活字本 二册
     北图
     774 环溪王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王作霖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卷首)
     775 王氏家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云连修
     清嘉庆七年(1803)务本堂刻本 六册
     北京大学
     776 王氏家谱一卷
     清嘉庆十一年(1806)纂 钞本
     777 庐山上宅派王氏宗谱三卷
     (清)王凤呜等纂修
     清嘉庆十八年(1813)树德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778 安成蠡湖王氏重修族谱一卷
     (清)王培本等纂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活字本
     江西省档
     779 义门王氏族谱十二卷
     (清)王润 王伯壎增修
     清乾隆刻 道光三年(1823)补刻本 八册
     人民大学
     780 村王氏族谱
     (清)王忱修 王汝严等续修
     清道光十年(1830)滋德堂刻本 八册
     北图
     781 梁邹王氏世谱五卷首一卷
     (清)王方濂纂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毂贻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
     782 梁邹王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光绪三十年(1904)毂贻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783 上青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煦堂等纂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敦本堂活字本 九册
     北图
     784 王氏族谱四卷
     (清)王湘等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5 王氏宗谱
     (清)王耀琏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王氏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6 槐溪王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振苏纂修
     清咸丰六年(1856)世贤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7 王氏族谱四卷
     (清)王曾荣 王居和等纂
     清同治四年(1865)钞本
     江苏丰县档
     788 王氏宗谱□□卷
     清崇义堂活字本
     南京博(存卷9)
     注:记事至清同治间。
     789 宁郡紫薇王氏家谱三卷首一卷
     (清)王世濬等编辑
     清光绪元年(1875)留馀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790 词源王氏宗谱十卷
     (清)王问源等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91 珩厝王氏族谱
     清光绪二年(1876)写本
     台湾
     792 宗闾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选等篡
     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十册
     上海图
     793 荆邑堰口王氏族谱
     (清)王佑元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794 王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年(1876)叙伦堂木刻本
     安徽绩溪县文
     795 王氏宗谱十八卷
     (清)王骏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敦睦堂活字本 十八册
     吉林大学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 姓族谱资料8: 王姓的族谱资料存放地
     --------------------------------------------------------------------------------
     
     796 太原王氏宗谱附填图不分卷
     清光绪九年(1883)钞本
     美国
     797 王氏宗谱
     (清)王贤杏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龙泽堂刊本
     江西图(存七册)
     798 琅琊王氏宗谱四卷首二卷
     清光绪十二年(1886)蛟溪局重订本刻本
     湖北黄罔县档
     799 琅琊王氏宗谱
     (清)王宗晚 王北绫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湖北黄罔县档
     注:创修於明万历间。
     800 王氏宗谱四卷
     (清)王德阳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刊清道光二十九年
     (1849)纂修本 四册
     美国
     801 分阳珠村王氏宗谱十六卷
     (清)王景耀 王步墉重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活字本
     浙江桐庐县档(缺卷15)
     802 沙堤王氏宗谱六卷
     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本
     浙江泰顺县博
     803 银澍王氏族谱□□卷
     (清)王烈伶等修
     清光绪十五年(1892)槐荫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首)
     804 银澍五子王氏宗谱□□卷
     清绍槐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8、14-17)
     805 太原王杨氏支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春之等篡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槐荫堂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806 王氏宗谱十三卷
     (清)王观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槐堂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807 檀岭王氏宗谱十八卷
     (清)王承波等篡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五册
     北图
     808 檀岭王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安徽泾县档
     809 郡宁王氏支谱四卷
     (清)王者香等篡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希述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810 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王礼除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乐善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811 砂山王氏宗谱十八卷
     (清)王照等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槐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812 王氏家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纂修本
     上海奉贤县档
     813 王氏宗谱六卷
     (清)三槐堂王氏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活字本 六册
     北图
     814 琅琊王氏谱略十卷首一卷
     (清)王景翰 王庆铨等增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本 四册
     美国
     815 义门王氏族谱十四卷
     (清)王嘉渊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16 王氏五修宗谱一卷
     (清)王武元、王武魁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刻本
     湖北罗田县志办
     817 直溪王氏宗谱八卷
     (清)王明田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紫薇堂活宇本 八册
     北图
     818 王氏宗谱
     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杭州大学
     819 王氏族谱四卷
     清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
     湖南江永县档
     820 王氏世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注:记事至清初。
     821 王氏家乘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浙江图
     822 太原【王氏】家乘一卷
     (清)王允震修
     稿本
     复旦大学
     823 昭阳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化鲲重修
     民国二年(1913)王晋廷钞本 二册
     北京大学
     824 太原王氐宗谱六卷
     (民国)陆寿慈重辑
     清光绪十年(1884)至民国三年(1914)纂 民
     国钞本
     辽宁图
     注:谱始修於明成化间。
     825 王氏世谱十八卷
     (民国)王贻瑞重修
     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十册
     吉林大学
     826 须江蓝田王氏宗谱四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王绍衣等
     民国四年(1915)活字本 四十六册
     北图
     827 王氏宗谱一卷
     民国四年(191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828 王氏族六卷
     (民国)袁澡纂修
     民国六年(1917)三槐堂活字本六册
     北图
     829 王氏族谱
     (民国)王文彦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续修 铅印本 十册
     北京大学
     830 王氏家谱不分卷
     (清)王鹧 王金生辑
     民国七年(1918)钞本 一册
     江苏吴江县图
     831 太原王氏家乘十卷
     (民国)王庆之 王鸿飞等重修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图 福建图
     注:王均佐首修於明代。
     832 王氏宗祠再绩修不分卷
     (民国)王培元等纂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北图 南京大学 四川图
     注:封面题《德符堂再续谱》。谱始修於清道光
     间。
     833 王氏宗祠再续谱不分卷
     (民国)王培元编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四册
     南京大学
     834 郭峰王氏世谱三十二卷
     (民国)王维坤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北图(缺世系三十卷)
     835 南塘里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王福朝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三槐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36 王氏宗谱十卷
     (民国)王介臣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三槐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37 王氏九世五支分谱
     (民国)王文臣等修纂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天津图
     838 王氏族谱五卷
     (民国)王希濂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刊本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839 王氏宗谱八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王永仕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840 横塘王氏族谱四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王施海修
     民国十九年(1930)太原堂刻本 十二册
     北京大学
     841 团溪王氏分宗谱□□卷
     (民国)王之桢 王健五修
     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
     湖北浠水县博(存卷首、卷4、5、14)
     842 王氏世谱
     (民国)王 廷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奉先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
     843 王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湖北浠水县博(存卷首之1、3、4,卷4、10)
     844 王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王树荣篡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四册
     北图
     845 王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王敬烈修辑
     民国二十六年(1937)排印本 一册
     上海图
     846 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厚钟 王厚顺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刊本
     江苏泰县档
     847 高仓王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王朝准篡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槐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848 太原王氏宗谱三卷
     
     注:谱首修於明隆庆间。
     849 王氏宗谱十卷
     (民国)王绍陶等五修
     民国三十年(1941)三槐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50 王氏支谱十四卷首二卷
     民国三十年(1941)三槐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51 西山王氏宗谱三卷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四部)
     注:谱初纂於明隆庆间。
     852 环川王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王起钟等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853 王氏十一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刊本
     江西临川县志办
     854 续凤溪王氏宗谱六卷
     民国三十八年(1949)锡类堂重修本
     浙江鄞县档
     855 王氏宗谱□□卷
     民国间王氏石印本
     武汉图(存卷6)
     856 王氏宗谱
     民国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二十一册)
     857 王氏家谱一卷
     王世捷纂
     复印本
     辽宁金县档
     858 王氏宗谱
     刊本
     江西图(存六册)
     859 恒阳王氏家乘
     王定桂修
     钞本 一册
     北图
     860 千石王氏宗谱
     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注:记有清同治间事。
     861 溪王氏重修族谱
     刊本 二册
     江西图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5-12楼资料来源于 “王家天下”网站 <a href="http://mem.netor.com" target="_blank" >http://mem.netor.com</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0 20:26:4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height=148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wenzi width=772 bgColor=#ffffff height=18></TD></TR><TR><TD class=title bgColor=#ffffff height=18><DIV align=center>太原王氏</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HR width="88%" color=#4d6ea0 SIZE=1></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 height=35><DIV align=center>作者:王氏家谱网 时间:2004-6-17 23:26:05 字体:<img src="http://www.54wang.com/admin/img/big.gif"><a href="http://www.54wang.com/main_show.asp?lanmu_id=4&amp;mid=62&amp;class=%CD%F5%CA%CF%B7%D6%D6%A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59>大</FONT></A> <img src="http://www.54wang.com/admin/img/little.gif"><a href="http://www.54wang.com/main_show.asp?lanmu_id=4&amp;mid=62&amp;class=%CD%F5%CA%CF%B7%D6%D6%A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59>小</FONT></A></DIV></TD></TR><TR><TD bgColor=#ffffff><DIV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59></FONT></DIV></TD></TR><TR><TD> <img src="http://www.54wang.com/main/zhengwen.gif">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唐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原世系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徒居太原。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霸公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殷四世孙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允公与吕布诛杀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光,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霸之后裔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
</TD></TR></TABLE>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P>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浮沉</P>
<P>作者:陈爽      </P>
<P><FONT color=#666666>原载《原学》第4辑,后收入《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FONT>
</P>
<P>【提要】本文是关于北朝世家大族的个案研究之一,论文选取了太原王氏这一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的独特家族,重点论证了这一家族宗族背景及其与宗族、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南北士族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差异。</P>
<P>  在北朝高门大姓当中,太原王氏是一个很独特的家族。北魏初年,东晋太原王氏的后裔王慧龙只身渡江降魏,以此为契机,江左盛门太原王氏重新立足于北方社会;北魏太和中,王慧龙之孙王琼又以孤子之身得入“四姓”,成为北朝士族中的一流高门,历隋唐而声名不坠。作为魏晋旧门,太原王氏由北至南,又由南入北,先显于南,而后达于北,其经历与其他历数百年不离根本之地的北方士族迥然有别。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这一家族与乡里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士族社会环境的差异。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996633><B>一  王慧龙的北奔及其家族背景</B></FONT></P>
<P>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历史,始于东晋丧乱、北魏勃兴之际。在东晋末年的主相矛盾中,太原王氏的两支分别依附于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翻云覆雨,最终两败俱伤,死亡殆尽,王辑之子王慧龙幸免于难,只身降魏<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FONT></A>。
  据《魏书》本传及《通鉴》系年,王慧龙北奔的情况大致如下:晋安帝兴元三年 (404),刘裕讨灭桓玄,独秉朝纲,以谋反为名,诛杀尚书左仆射王愉及子荆州刺史王绥。王愉之孙、王辑之子王慧龙为沙门僧彬所匿,西上江陵,投靠叔祖王忱故吏荆州前治中习辟疆。义熙元年 (405),刘裕荆州刺史魏咏之卒,习辟疆与江陵令罗修、别驾刘期公、土人王腾等奉王慧龙为盟主,举兵欲袭江陵。刘裕恐荆州有变,遣其弟刘道规至荆州,起兵密谋流产,罗修与僧彬奉王慧龙北投襄阳,在雍州刺史鲁宗之的资助下,投奔后秦。北魏太常二年 (417),刘裕灭后秦,王慧龙遂入北魏。
  王慧龙北奔,事起张惶,身无信物,来历难明,其士族身份在当时就曾引起普遍怀疑。崔浩见“慧龙鼻大”,符合江东“齄王”的相貌特征,遂以为“信王家儿也”<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FONT></A>。其后鲁宗之子鲁轨入魏,谓王慧龙为私生子,本人亦无从辩白。至太和年间,郭祚与王慧龙之孙王琼争并州中正,仍谓“琼真伪今自未辩”<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FONT></A>。北齐魏收著《魏书》,属王慧龙郡望为“自云太原晋阳人也”,述其北奔事为“其自言也如此”,引起王氏家族的不满,从而引发了一场“秽史”风波<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4]</FONT></A>。唐李延寿作《北史》,力矫魏收之失,却又不得不在王慧龙北奔事后重重加上一笔“自言如此也”。于是,北朝一流高门太原王氏的谱系,遂成为一段历史公案,千载之后,更无明证可寻。但寻绎现有史料,还有可供推测的余地。
  关于王慧龙的身份:晋宋易代之际,诛杀惨烈,某一家族被诛后,有个别子嗣在故吏亲旧的保护下得以幸免,这种情形在当时较为常见。如桓玄诛王元德,其弟王仲德奉元德子出奔刘裕<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5]</FONT></A>;刘裕族诛渤海刁氏,“子侄无少长皆死,(刁)逵故吏匿其弟子雍送洛阳”<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6]</FONT></A>  。刘裕诛杀东晋宗室,司马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7]</FONT></A>。王慧龙的经历与上述情况类似,其自叙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与南北史传中所见的重大史实基本吻合,无明显的破绽可言,参照其相貌特征和文化素养,王慧龙系太原王氏之后,当无大问题。至于王慧龙是否为私生子,在“不避庶孽”的南方士人中本是件无足轻重的事,而在“重嫡庶,鄙侧出”的北方社会,则成为前途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一旦王慧龙被鲁轨指认为私生,虽有崔浩“成赞其族”,亦只能“久不得调”。北魏承十六国战乱之余,谱牒流散,多有豪强冒入士流,《魏书》中郡望属“自言”者不胜枚举,其中甚至包括累世贵显的弘农杨氏<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8]</FONT></A>,而唯独对太原王氏有如此强烈和持久的非议,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伪托名族”,而在于“私生侧出”,而《北史》所删的,正是鲁轨指王慧龙为私生的一段记载,这也许正是太原王氏最为敏感的隐痛所在。  
  关于王慧龙入魏的时间:《魏书》记载有矛盾之处。本传谓“泰常二年(417),姚泓灭,慧龙归国”,崔浩弟以女妻之,其后,鲁轨入魏,揭其身世,似乎其间经历了数年时间。而据《魏书·明元帝纪》,泰常二年九月,刘裕灭后秦,大批羁留于后秦的反刘之士悉数入魏,中有司马休之、司马文思、司马国璠、司马道畅、温楷、桓邃、桓道子、鲁轨、韩延之、段约、袁式等,独无王慧龙之名。<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9"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9]</FONT></A>这样看来,王慧龙既与鲁轨等大批南人同时入魏,其士族身份本来是不难确证的,却要经过本人自陈,崔浩亲验等周折。司马休之、刁雍等人长期为后秦政权所庇护,南北皆知<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0]</FONT></A>,王慧龙自义熙元年(405)至泰常二年(417),在后秦的十余年中却声迹全无,亦有些费解。据此推测,《魏书》本传恐有误,王慧龙入魏时间可能早于泰常二年,王氏与降魏的其他反刘势力并无较深的渊源,也没有任何反刘“功业”可言<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1]</FONT></A>。
  关于王慧龙的家族背景:王慧龙以“羁旅南人”的身份只身入魏,既无雄厚的土著根基,亦无强大的宗族势力。早在魏晋之际,太原王氏曾是北方一流的高门大族,王浑、王济等人并显于西晋,既是累世贵显的公卿,又是雄张乡里的强宗,在并州具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西晋初年,王濬与王浑争平吴之功,所上自理表云:</P>
<BLOCKQUOTE>
<P>  然臣孤根独立,朝无党援,久弃遐外,而结恨强宗,取怨豪族……今浑之党姻族内外,皆根据磐互,并处世位。<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2]</FONT></A></P></BLOCKQUOTE>
<P>而百年之后,南北形势发生变化,“孤根独立”、“久弃遐外”的反倒是太原王氏自身了。太武帝初,除王慧龙乐安王傅,领并、荆、扬三州大中正,他却“抗表愿得南垂自效”,又“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瘁,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临终之时,谓“吾羁旅南人,恩非旧结”。更值得注意的是,王慧龙身殁之后,“乞葬河内州县之东乡”。按北魏之制,南人入国者皆葬于桑乾,以为羁縻之策。而王慧龙既不愿葬于桑乾,为何不归葬其郡望所出的乡里太原晋阳,却立冢于南北对峙的前沿?似乎是有些难言之隐。检《宋书·王懿传》:</P>
<BLOCKQUOTE>
<P>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仲德闻王愉(王慧龙祖父)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投依之。愉礼之甚薄,因至姑熟投桓玄。</P></BLOCKQUOTE>
<P>太原王氏中王承一支自永嘉南渡后,脱离乡里达百年之久,旧有的宗族观念已十分淡薄,“不为乡里所容”的王慧龙不得不舍并州而改葬河内<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3]</FONT></A>。
  总之,太原王氏自入魏之始,即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既无确凿可信的士族身份,于北魏又无寸叶之功;与其他入北南士既无过深的历史渊源,又缺乏强大的宗族根基,因而在北方士人眼中不过是一介“羁旅南人”,而非重归故里的汉魏旧门,从而决定了这一家族在北方坎坷而曲折的历史。</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0 20:32:0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b><FONT color=#996633>二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及其门风的转变</FONT></b><P>   北魏自太宗明元帝末至高祖孝文帝初,历五朝近80年。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地位并不十分显赫,人物单鲜,官宦不达。自王慧龙至王琼,“三世一身”,一脉单传。王慧龙官至荥阳太守,授龙骧将军,赐长社穆侯;其子宝兴袭爵,闭门不仕;其孙王琼,太和初始为典侍令,例降为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寡人物、乏仕宦的家族,却在太和中得入“四姓”,一跃成为与崔卢齐名的北魏一流高门,无怪一些当朝的士人也颇感不平<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4]</FONT></A>。  事实上,王氏地位的陡升并非偶然,这是其家族长期苦心经营的结果,与其门风的转变也有着密切关系。
  如前所述,太原王氏北奔之后,孤根独立,既无功业,更无实力,只得放下南方士族不以庶务自缨的架子,置身朝政,谋取功名,以为其门户的久远之计。王慧龙入魏之始,即见明元帝,流涕痛陈,“请效力南讨”,不惜甘为南人所不耻的将门,却终因个人实力和政治影响有限,多年不为所用。而与其先后入魏的司马楚之、刁雍等人,却均被魏廷赐以刺史、将军之号,在河济之间招集流散,扰动宋边。王慧龙至明元帝末年,一度拜洛城镇将,配兵三千镇金墉,十余日后,因皇位易主,“咸谓南人不宜委以师旅之任,遂停前授”。至太武帝之世,才终于得到领兵之机,历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长史,至龙骧将军、长社侯,拜荥阳太守,“在任七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曾参与了太武帝对刘宋的数次重大战役,屡败刘宋名将王玄谟、到彦之、檀道济。太平真君元年 (440),拜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未至镇而卒。王慧龙一生虽历尽坎坷,备受冷遇,“功高而位不至”,却终于建立了足以为北人所称道的功业,为整个家族在北朝博取了起码的立身之资。
  作为江左盛门,太原王氏以玄风相扇,名士辈出,而南方士族那种纵心调畅,放任自达的门风与北方士族尚儒学、重礼法的社会习俗有着相当的距离。<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5]</FONT></A>王氏由南入北之后能否在文化和社会习俗上认同于北方士族,已经不是个人的好尚问题,而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声望与前途<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6]</FONT></A>。王慧龙入魏,门风为之一变,“生一男一女,遂绝房室,布衣蔬食,不参吉事”,被游雅奉为“古之遗孝”。其子宝兴,“事母至孝”,蒙崔浩之狱,“尽卖家产,以赎卢遐之妻”,时人称为义举。其孙王琼,史传中见不到什么可称道的品行,但《魏书》所载的诸多“鄙陋”之事,也不过是些悼女“哀痛无已”、“造次之见令人笑愕”,以及贪财好物等,无碍礼法宏旨;而琅邪王诵贬王琼,谓“东海之风,于兹坠矣”<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7]</FONT></A>,这种评价恰恰反映出入魏数世之后王氏门风与东晋时期的巨大差异。至孝明帝之世,王遵业、王延业为天子讲《孝经》,时人以为荣;北齐初,王松年恸悼孝昭帝,朝臣咸敬。经过数代的苦心经营,王氏家族最终在北朝树立起一个忠孝传家、礼义济世的门户风范。
  与门风的转变相关,王氏家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王慧龙出奔到入魏的十余年间,沙门僧彬一直追随左右;王慧龙死后,“吏人及将士于墓所起佛寺,图慧龙及僧彬像而赞之”;王劭事隋,著《舍利感应记》二十卷<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8]</FONT></A>,又广引佛经之言,取媚文帝。据此推测,太原王氏入魏之后,已逐渐由玄转佛,成为一个世奉佛法的家族。王氏家族的这种转变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世说新语》中有许多王门名士与高僧交往的记载,但东晋名士对佛学的认识毕竟有限。王慧龙六世祖王坦之著《沙门不得为高士论》,以为“高士必在于纵心调畅,沙门虽云俗外,反而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谓也”<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19"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9]</FONT></A>。而佛教在北方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南方迥然有别,无怪王氏入魏之后,逐渐弃“高士”而奉佛法了。
  太原王氏地位的上升,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它与北朝高门大姓的累世婚姻。太原王氏是魏晋时期首屈一指的显门,历江左而官宦不坠,有着北方一般士族难以企及的“世资”。北魏初年,东晋一流甲族入北者罕有其人。因此,王慧龙虽既无根基,又无功业,但对于以“整齐人伦,分明姓族”为政治理想的崔浩来说,仍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珍。为此崔浩不计私生之嫌,不顾“讪鄙国化”之非议,“数向诸公称羡”,以“成赞其族”。在崔浩的一手筹划之下,王慧龙娶崔浩弟崔恬之女,其子宝兴娶卢遐之女,而王慧龙之女又嫁李宝之子李承<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0]</FONT></A>。据《魏书》本传,王慧龙仅有一子一女,以二世三人之族竟分别与当时北方一流盛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结为姻亲之家。通过这一特定机缘,太原王氏得以顺利进入北朝高门大族的婚姻圈内,这种关系又在以后的数世中不断得到巩固<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1]</FONT></A>,从而使王氏家族在婚姻方面赢得了与崔、卢等高门同等的社会地位。
</P>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数世的苦心经营,太原王氏终于在孝文一朝骤显于世。太和中,分定姓族,太原王氏凭借其雄厚的魏晋“世资”、有迹可追的入魏“功业”,以及“无贬于时”的婚姻和严整闺肃的门风,得以占据要津。在其姻亲之家陇西李氏的大力举荐之下<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2]</FONT></A>,孝文帝纳王琼之女为嫔,太原王氏得以成为“四姓”家族。《全唐文》卷五四五王颜《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铭》:<BLOCKQUOTE><P>  后魏定氏族,佥以太原王为天下首姓,故古今时谚有“鼎盖”之名, 盖谓盖海内甲族著姓也。</P></BLOCKQUOTE><P>于是,太原王氏一跃成为与崔、卢、李、郑齐名的北朝第一流的高门大姓。王琼四子在孝明帝时翩然登朝,长子遵业领黄门郎,多参机事,世谓“小宰相”,弟广业卒于太中大夫,延业位中书郎,季和位治书侍御史、并州大中正<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3]</FONT></A>。时人呼为“英英济济,王家兄弟”。
  从王慧龙到王琼,经明元至孝文五朝,太原王氏历三世而基本完成了由“羁旅南人”向北朝一等大姓的转变。但问题似乎并没有就此完结,入为“四姓”后,王氏家族的门户等第与其在政治中所起的实际作用尚有相当的距离。王琼在孝文、宣武之世“多年沉滞”,先以受纳之嫌为权臣王显所劾,后由宅居之争为宦官刘腾所屈,郁郁而终。王遵业领黄门郎,“政归门下”,有其特定的原因,权力有限,且在任时间很短<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4]</FONT></A>。王松年于北齐参定律令,却因“恋旧情切”而为武成帝所忌;王劭事隋,在著作二十年,除广引图书谶纬、苟媚取容外,别无事迹可言。太原王氏人物单鲜,权位不达的阴影始终未能彻底摆脱。
  长期官宦不达势必要影响到门第的升降,这一点突出表现为太原王氏在“四姓”排列中的位置。太和中,以崔、卢、郑、王为“四姓”;而到唐代,却逐渐演化为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为“五姓”<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5]</FONT></A>。《唐国史补》卷上:</P><BLOCKQUOTE><P>  四姓唯郑氏不离荥阳,有岗头崔、泽底李、士门崔,家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为美,故呼为汲镂王家,誉金质而银饰也。</P></BLOCKQUOTE><P>“汲镂王家”之称,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属誉美之辞,却反映出王氏的实际地位:虽为“金”,毕竟是“饰”。至少到唐朝初年,太原王氏不能不恭居豹尾,被摒弃于“四姓”之外,成为与崔、卢、李、郑虚相称美的装饰物。
  太原王氏在北朝隐约透露出这一家族一个最根本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在世资、婚姻、家学、门风等种种优越条件的背后,缺乏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这一点,正是我们下文要着重探讨的内容。</P><P align=center><FONT color=#996633><B>三  “中山王氏”与并州地方势力</B></FONT></P><P>  《通典·食货典·乡党》引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略云:</P><BLOCKQUOTE><P>  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P></BLOCKQUOTE><P>这段史料涉及到魏齐之际北方豪强大族的势力和动态,向为学界所重视。其中“并州王氏”指称何族,与太原王氏有何关系,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可以较为肯定的是,文中“并州王氏”并非太原王氏(王慧龙一族)。理由之一,自王慧龙至王琼,“三世一身”,至王琼始有四子,而此时已近魏末,太原王氏人丁不盛,又“不为乡里所容”,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不可能具备如此强大的宗族势力。理由之二,太原王氏与其郡望所出的并州联系并不紧密,王琼与其子季和曾先后担任并州大中正,中正之官在北朝多为尊崇之位,仅表明其郡望所出,于地方事务干涉有限<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6]</FONT></A>。而终北魏之世,太原王氏似乎始终没有在并州居住,据《魏书》本传,王琼历光州、兖州刺史,“去州归京,多年沉滞,所居在司空刘腾宅西”<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7]</FONT></A>。王遵业“以胡太后临朝,天下方乱,谋避地徐州”,也证明太原王氏在并州没有可为依托的地方势力。如果说《关东风俗传》确有所本,是否意味着在王慧龙一族之外,另有一支太原王氏在并州活动呢?我们当别寻线索。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载《魏故假节龙骧将军豫州刺史李(蕤)简子墓志铭》:</P><BLOCKQUOTE><P>        君讳蕤,字延宾,陇西郡狄道都乡和风里人也。……亡祖宝……亡父承……夫人太原王氏,父慧龙,荆州刺史,长社穆侯。君夫人,太原王氏,讳恩荣……父洛成,太宰,中山宣王。</P></BLOCKQUOTE><P>表面看来,这条材料反映了陇西李氏与太原王氏的累世婚姻;而细绎史传,却发现两个太原王氏夫人竟出自两个完全不同的家族。《魏书·恩幸王睿传》:</P><BLOCKQUOTE><P>  王睿,字洛诚,自云太原王氏人也。六世祖横,张轨参军。晋乱,子孙因居于武威姑臧。父桥,字法生,解天文卜筮。凉州平,入京。……(太和)四年,迁尚书令,封爵中山王。……谥曰宣王。……睿既贵,乃言家本太原晋阳,遂移属焉,故兄弟封爵移以并州郡县。……父子并葬(代京)城东,相去里余,迁洛后,更徙葬太原晋阳。</P></BLOCKQUOTE><P>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栏:</P><BLOCKQUOTE><P>  中山王氏亦出晋阳。永嘉之乱,凉州参军王轨子孙因居武威姑臧。五世孙桥……生睿,封中山王,号“中山王氏”。后徙乐陵。<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8]</FONT></A></P></BLOCKQUOTE><P>“中山王氏”的郡望显系伪托,却受到北魏当权者的认可;至唐代,这一家族已堂而皇之地成为太原王氏谱系中的一支“中山王氏”支。为与太原王氏的嫡宗王慧龙支相区别,我们在行文中仍按《世系表》,称之为“中山王氏”。
  中山王氏初入北魏时,声名不显,王睿少传父业,以天文占卜之术见长。冯太后临朝,王睿“因缘见幸”,数年之间,由太仆迁给事中,再迁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内参机密,爱宠日隆,朝士慑服焉”。太和三年,诏与东阳王丕同入八议,永受复除;次年,迁尚书令,封爵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一跃成为北魏政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29"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9]</FONT></A>。与此相应,中山王氏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得到迅速上升,赏赐“前后巨万,不可胜数”,“加以田园、奴婢、牛马、杂畜、并尽良美”。王睿两女,一嫁陇西李氏,一嫁赵郡李氏,冯太后亲主婚仪,“时人谓天子、太后嫁女”。及王睿之薨,“京都文士为作哀诗及诔者百余人”,士女“造新声而歌之”,成为轰动朝野的盛事。
  王睿得幸于文明太后,有一定的偶然性。孝文帝亲政后,王睿子“袭王爵,例降为公”,“仍在高祖左右,然礼遇稍薄,不复关与时事”。但中山王氏并未因此而迅速退出北魏历史舞台,而是由中枢逐渐转入地方,在其“移属”的并州一带,成为一支颇具影响的地方势力。从北魏末到北齐初的数十年中,这一家族长期把持并州地区的政权,子弟多出为刺史太守之职,仅《魏书》所见的计有:</P><P>  王袭      并州刺史
  王祖干    并州刺史
  王椿      太原太守
  王超      并州治中
  王穆      上党太守
  王绰      并州刺史</P><P>在北魏末年的政治角逐中,盘踞并州的中山王氏成为各派势力竞相笼络的对象。史载:“孝昌中,尔朱荣既据并肆,以汾胡构逆,表加(王)椿征虏将军、都督,慰劳汾胡。汾胡与椿比州,服其声望,所在降下。事宁,授右将军,太原太守。”及高欢据晋阳,“霸朝所在,人士辐凑。椿礼敬亲知,多所拯接”。
  中山王氏得以雄张并州“乡曲”,除文明太后的政治权势外,自身还有着强大的宗族势力作为后盾。在《魏书·恩幸传》中,这一家族有名讳可考、有官位可称者,近30人。以如此庞大的家传形式为一个“恩幸”列传,在正史中十分罕见,足见其宗族之强盛<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3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0]</FONT></A>。值得注意的是,同属客徙之家,中山王氏与只身北奔的太原王氏情况有别。据《魏书·世祖太武帝纪》:</P><BLOCKQUOTE><P>  太延五年(439)六月甲辰,车驾西讨沮渠牧犍……冬十月辛酉,车驾东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代京)。</P></BLOCKQUOTE><P>又据《魏书·刘昞传》:</P>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祖平凉州,士民东迁……诏诸年七十以上听留本乡,一子扶养。<P>据此,东迁的三万余家中,绝大部分属举族入魏,王桥一家不应例外。随着王睿的显达,这一家族便携众多的故吏、部曲、奴婢,拥巨万之资移居晋阳,数年间“僮仆千余,园宅广华,声妓自适,无乏于时”。
  魏齐之际,一些由凉州入魏的王姓人士似乎也逐渐聚集到并州一带。《周书·王士良传》:</P><BLOCKQUOTE><P>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祖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东魏初)授士良大行台右丞……令辅其弟(高)演于并州居守……齐文宣即位……仍总知并州兵马事……(周建德六年)授并州刺史,士良去乡既久,忽临本州,耆旧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P></BLOCKQUOTE><P>王士良之族属及其与中山王氏的关系,已不得详考,但两家相同的郡望以及极为相似的履历使我们有理由推测:中山王氏移属并州后,又有一些由凉州入魏的王氏疏宗攀附其间,张大其势。北齐河清三年,当地造像碑铭中也有“时王氏互根太原”的语句<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3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1]</FONT></A>。北魏时期,晋阳本地以至整个并州地区有无魏晋之后未曾迁徙的土著王氏宗族,情况有待后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山王氏自属的郡望不仅被上层权贵所承认,也为下层吏民所接受。史载:“(王)椿于宅构起厅事,极为高壮。时人忽云:‘此乃太原王宅,岂是王太原宅。’椿往为本郡,世皆呼为王太原”。“椿性严察,下不容奸,所在吏民,畏之重足”,俨然以宗主自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关东风俗传》中“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的“并州王氏”,不是指高居“四姓”的太原王氏,而是指以中山王氏为核心(可能包括部分由凉州内徙的王氏疏宗和部分土著王氏)在并州一带盘根错节的王氏宗族势力。于是,在北魏后期便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景观:同一时期,同一王朝之内,有两支郡望相同的士族分显于世,一支自属嫡宗,却广招非议;一支显系伪托,却攀附甚众;一支族单人鲜,孤悬京师;一支宗族繁盛,雄张乡曲,颇有些“假做真时真亦假”的味道。
  就史传所见,尚未发现这两个家族发生过直接冲突。二者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一家兼领中正之虚位,一家掌刺史、太守之实权,相安无事。究其原因,当是两家实力各有所长,利益各有所重。
  北朝后期,两家王氏的际遇又有所不同,盛极一时的中山王氏历北齐之后,便逐渐悄无声迹。这可能与《关东风俗传》所云“文宣之际,政令严猛”,诸豪多被逐徙有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中山王氏“后徙乐陵”,可能即在此时,等到这一家族的后裔在唐代重新出现时,郡望已变成“沧州景城人”了<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3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2]</FONT></A>。而太原王氏凭借其显贵的婚姻和文化优势,历魏、齐、周、隋,间有闻人,至唐初仍不失为关东士族的主要成员,保持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时期,除王慧龙与王睿外,还有一些自称为太原王氏的家族。1989年出土于洛阳邙山的《魏故使持节抚军将军瀛州刺史王简公(温)墓志铭》:</P><BLOCKQUOTE><P>   公讳温,字平仁,燕国乐浪乐都人。……汉司徒霸,晋司空沉之后也。祖平,魏征虏将军、平州刺史。……父苌,龙骧将军、乐浪太守。……昔    逢永嘉之末,晋太中大夫。从祖司空幽州牧浚遇石世之祸。建兴元年,自蓟避难乐浪。因而居焉。至魏兴安二年,祖平携家归国,冠冕皇朝,随居    都邑。<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3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3]</FONT></A></P></BLOCKQUOTE><P>另据《全唐文》卷五四五王颜《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铭》:</P><BLOCKQUOTE><P>  ……(王)卓字世盛,历魏晋为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夫人河东裴氏,父仲贤,任雍州牧。卓翁年七十九,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葬河东猗氏县焉。……至今子孙族焉。<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3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4]</FONT></A></P></BLOCKQUOTE><P>对于各家的世系真伪,本文不拟一一考辨,由此却可以大略反映出北朝隋唐攀附名族的普遍性。</P><P>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由王慧龙至王琼(明元至孝文帝),际遇坎坷,官宦不达,但随着门风的转变及其与北方高门间的婚姻缔结,整个家族逐渐摆脱了“羁旅南人”的困境,逐渐融入北方士族社会。(2)从王琼至王遵业兄弟(孝文帝至北魏末),以孝文帝定“四姓”为契机,太原王氏骤显于朝,一跃成为与崔、卢、李、郑齐名的北朝一流高门大姓。(3)从北齐至唐初,太原王氏基本上维持了作为山东士族主要成员的社会地位,但与其他高门相较,政治影响和社会声望已开始下降,并始终未能确立起强大的宗族势力和土著根基。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为我们探讨中古时期南北士族社会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证。北魏一朝,由南入北的士人不在少数,血统纯正、世资高贵者有琅邪王肃、彭城刘昶之属,宗族强盛、实力雄厚者有渤海刁雍、河内司马之流,为什么只有太原王氏最终上升为北方一流门第,而其他诸族却历数世而湮没无闻?在北朝门阀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官爵、婚姻、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各起了些什么作用?有无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没有中山王氏的崛起,太原王氏是否能够凭借政治权势重新确立自身的土著根基?中古士族演进的一个长远趋势,是其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日渐消失,而士族本身最终成为“中央化”的官僚士大夫。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否意味着太原王氏由于根基不固这一先天不足,在客观上比北方其他高门大族“先行一步”,在北朝现实政治中“家族化”的色彩较弱一些,而“官僚化”的色彩更浓一些?
  中山王氏的出现,反映出北朝“冒称士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愈到后世,这种情况愈为普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唐一代,太原王氏拜相者七人,而其中六人竟出自“中山王氏”、“河东王氏”、“乌丸王氏”等郡望可疑或先世无考的支系,而《世系表》所言唐末唯一的一个出自太原王氏嫡宗的宰相王溥,在其本传中却“失其何所人”<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3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5]</FONT></A>。如果这种情况还普遍存在于其他高门大姓之中,我们对士族在唐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当如何评价?
  凡此种种,远不是一篇个案研究所能够彻底解决的问题,谨识于此,以待后考。</P><DIV><HR align=left width="33%" SIZE=1><DIV><P><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FONT></A>详见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中“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一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FONT></A>详见前揭书中“齄王世家”一节。案《北史》述此事,谓“慧龙鼻渐大”,一字之差,语义有别。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FONT></A>《魏书·郭祚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4]</FONT></A>《北齐书·王松年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5]</FONT></A>《宋书·王懿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6]</FONT></A>《通鉴》卷一一三晋安帝元兴三年。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7]</FONT></A>《魏书·司马楚之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8]</FONT></A>详见唐长孺先生《<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一文,载武汉大学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9"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9]</FONT></A>《通鉴》系此事,其中有王慧龙之名,显据《魏书·王慧龙传》补入。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0]</FONT></A>《魏书·叔孙建传》载太道武帝谓叔孙建语,对“司马休之、鲁宗之父子、司马国璠兄弟、诸桓宗属”的动向了如指掌,不及王慧龙。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1]</FONT></A>王慧龙“谋袭江陵”一事,并无实际意义:王慧龙年仅14岁,在事变中作用无足轻重,此其一;密谋流产,无“功”可言,此其二;整个事件悉属王慧龙“自言”,不足凭信,此其三。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2]</FONT></A>《晋书·王濬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3]</FONT></A>不欲北葬似乎是这一时期入魏南人的普遍心理。《魏书·韩延之传》:“泰常二年,与司马文思来入国,以延之为虎牢镇将,爵鲁阳侯。初,延之曾往柏谷坞,省鲁宗之墓,因谓子孙云:‘河洛三代所都,必有治于此者,我死,不劳向代北葬也,即可就此葬之’及卒,子孙从其言,遂葬于宗之墓次。”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4]</FONT></A>《魏书·郭祚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5]</FONT></A>东晋末年,上层社会重兴儒学的呼声甚高,太原王氏六世祖王坦之曾著《废庄论》,唱和其间;但这种理论旨趣的异同并未贯彻到现实行动中。在东晋玄坛,王坦之仍旧是“独步江东王文度”(《世说新语·赏誉》),“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三国志·王昶传》)始终是王氏的门风所在。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6]</FONT></A>渤海刁氏等南方士族入魏,即因“门风不甚修洁”而“为时所鄙”。事见《魏书·刁雍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7]</FONT></A>王承曾为东海内史,详见《世说新语·政事》。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8]</FONT></A>《法苑珠林》卷四十。《隋书》本传称有《皇隋感应记》三十卷,不知是否为一书。今本《广弘明集》卷十六录有该书片断。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19"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19]</FONT></A>《世说新语·轻诋》。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0]</FONT></A>《魏故假节龙骧将军豫州刺史李简子(蕤)墓志铭》,载《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1]</FONT></A>王宝兴蒙崔浩之狱后,曾尽卖资产以赎卢遐之妻,王琼之女后嫁范阳卢道亮。至于王家后世与其他高门的婚姻关系,史传中未具明文。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2]</FONT></A>《魏书·郭祚传》:“琼真伪今尚未辨,然主上直信李冲吹嘘之说耳。”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3]</FONT></A>自王广业以下兄弟三人传,《魏书》并脱,当参看《北史》。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4]</FONT></A>详见祝总斌先生《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北朝侍中不是宰相”一节。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5]</FONT></A>《新唐书·柳冲传》。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6]</FONT></A>参见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北朝之中正》一节。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7]</FONT></A>北朝士族多为“城市乡村之双家形态”,因此这段史料并不能完全排除王氏在并州别有宅业的可能性。详见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412页。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8"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8]</FONT></A>《世系表》之文显袭《魏书》,唯其中“凉州参军王轨”乃“张轨参军王横”之讹。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29"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29]</FONT></A>据万斯同《魏异姓诸王世表》,北魏异姓诸王除帝室十姓、勋臣八姓和南朝宗室外,汉人封王者仅王睿、高肇等寥寥数家。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3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0]</FONT></A>《魏书》特重王睿一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魏收姑母乃王椿之妻,“抚兄子收情同己子”。这段记述见于今本《魏书》,恐原书本无,由《北史》窜入。较为明显的破绽是文中有“椿名位始终,魏(收)有力焉”之语。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3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1]</FONT></A>《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一《王氏道俗等百人造像碑》。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32"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2]</FONT></A>《旧唐书·王晙传》。参见《全唐文》卷二o(︶︿︶)o 唉《长安尉赠陇州刺史王(行果)府君神道碑》。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33"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3]</FONT></A>《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图版54,参见张乃翥《北魏王温墓志纪史勾沉》,《中原文物》1994年第4期。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34"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4]</FONT></A>此碑是否为唐人所撰,史家有不同意见,详见《全唐文》所附辨语。
<a href="http://www.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8.html#_ftnref35"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ff>[35]</FONT></A>《新唐书·王溥传》:“王溥字润得,失其何所人。”</P></DIV></DIV>
 楼主| 发表于 2005-9-10 20: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entity><H2>太原王氏宗谱源流- -</H2><B>Tag</B>: <a href="http://tag.bokee.com/SearchTag.b?span=1&amp;wd=%CD%F5%CA%CF%D7%DA%C6%D7" target="_blank" >王氏宗谱</A>    <a href="http://tag.bokee.com/SearchTag.b?span=1&amp;wd=%BC%D2%C6%D7" target="_blank" >家谱</A>                                           <P><P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太原王氏宗谱源流</B><B> <P></B></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周灵王太子子乔:名晋,东周简王,巳卯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FONT>公元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82</FONT>年〉五月生,灵忘即位立为太子。</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 </FONT>司徒宗敬:名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灵王五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甲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FONT>公元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67</FONT>年〉三月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 </FONT>受姓咸父:名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春秋时为景王上大夫,败狄有功因赐姓。王之受姓自公姓。</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 </FONT>司空仕益属:景王四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FONT>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41</FONT>年〉三月出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 </FONT>智瑜</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 </FONT>大司马恙</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 </FONT>司马亢</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 </FONT>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东周列网元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FONT>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75</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 </FONT>伯华:名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当时是三家分晋,公厄于无位。</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 </FONT>石卿</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 </FONT>尔进</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 </FONT>忠武君晓叔</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 </FONT>司寇天运</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 </FONT>伊阳尹恢</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 </FONT>首吉</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 </FONT>元纯</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 </FONT>平城君翦</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 </FONT>武灵君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字典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父子相继将秦,灭韩,破魏,封武陵君。</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 </FONT>武城侯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字文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秦二世时为项羽所败,归汉仕高祖封武城侯。</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 </FONT>元</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 </FONT>立</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 </FONT>中书令藏</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 </FONT>御史大夫邑</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 </FONT>光禄大夫达节</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 </FONT>御史章</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 </FONT>太守咸</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 </FONT>淮陵侯霸</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9 </FONT>议郎经</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 </FONT>郡守龚</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1 </FONT>觉贤孝</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2 </FONT>朗属湛</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3 </FONT>光禄大夫览</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4 </FONT>长史裁</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5 </FONT>郡公茂宏:东晋元帝渡江中兴功臣之首</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6 </FONT>洽</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7 </FONT>兰田县侯怀祖</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8 </FONT>简公继美:晋名臣,乌衣王氏首</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9 </FONT>坦之</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0 </FONT>太常季池</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1 </FONT>太守茂仁</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2 </FONT>刺史彦猷</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3 </FONT>广阳侯(烱去掉火字旁)</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4 </FONT>忠公神念</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5 </FONT>永宁公僧辩:北齐江州司马大都督景陵太守,司徒,太尉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永宁公,从祀武威王庙,事迹载梁书。</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6 </FONT>侍郎仲孝</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7 </FONT>刺史子圭</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8 </FONT>文中子仲淹,名通,世居河东龙门隋开皇壬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592&gt;</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9 </FONT>县令福畴,字文苑,学问沉博,唐太宗贞观丁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637&gt;</FONT>进士</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 </FONT>博士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1 </FONT>文懿公玄(日柬),名韬,唐永徽葵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653&gt;</FONT>生,上文葵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673&gt;</FONT>进士</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2 </FONT>赠豫章伯景肃,名仪,行二,唐高宗仪凤丁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677&gt;</FONT>生,开元初历官丹阳太守。以幼子季友孙仲舒贵赠豫章伯,季友家于豫章,故今省城以公为开基祖。子三,孟友、仲友、季友。</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3 </FONT>尚书孟友,名政,唐睿宗景公元年庚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710&gt;</FONT>二月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4 </FONT>左散骑常侍宏中,唐宝应壬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762&gt;</FONT>二月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5 </FONT>状元日初,名初,字缉先。唐贞元葵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t;803&gt;</FONT>六月初七生。携家族徙居分宜县之洪水塘白芒新址西吭。子二,寿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仁安徙居吉安。</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第一世</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04</FONT>年明万历甲辰尧,明二族合修谱奉寿安为一世祖。</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日初长子寿安,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29</FONT>年唐文宗太和巳酉九月初九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子五,仕尧、仕明、仕舜居固山、仕夔居袁州、仕熊居袁州</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 </FONT>寿安长子仕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57</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 </FONT>仕尧之子鲁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77</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 </FONT>鲁卿之子太学生叔礼,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1</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 </FONT>叔礼长子得之,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17</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 </FONT>得之之子延年,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55</FONT>年生。北宋至道乙未十月由吉水带源王岗徙居乐安湖坪开基。</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 </FONT>延年之子大咸,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91</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 </FONT>大咸之子继善,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17</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 </FONT>继善长子乔年,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46</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 </FONT>乔年次子行可,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82</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 </FONT>行可次子国宝,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23</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 </FONT>国宝长子仲明,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70</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 </FONT>仲明次子季谦,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00</FONT>年生</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子三,子文、子奇、字祥</FONT></P><P 0cm 0cm 0pt"><FONT size=3>资料:</FONT></P>王科(季明幼子)(仲名子七,次子季谦,六子季明),居湖坪字子纯,号纯心,南宗咸淳丙寅进士。
</DIV>
发表于 2006-3-25 12: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P>[em06]看得我头晕眼花![em06]谁叫我们王是大姓呢?是全国第二大姓吧!</P><P>之景维德,敏家珍光,敬忠从厚,庶保永昌,慎守义智,常乐安康.</P><P>在下家字辈!</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8:28 , Processed in 0.5852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