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42|回复: 23

[转帖]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0 17: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大自然喜欢遮遮掩掩。――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

人类历史何尝不也如此,而且,更加青出于蓝。――篇首语

作者:洛克

  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这是今天各种书籍、文章,无论正史,还是野叟曝言,众口一词的不易之说。也是平常百姓习以为常,甚至根深蒂固的一个概念。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的铁律,不容置疑,也没什么好疑的。但假如我们某日心血来潮,突然问上一句,事实果真如此吗?假如我们还就较了真,来翻查一下跟孔子本人直接有关的原始材料,我们会发现什么呢?――我们会大吃一惊!在我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自以为天经地义,最安全,最正常,最没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我们一脚踩空了。

  翻遍所有与孔子有关的原始资料,没有一本书,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人,写到过,说过,是孔子创立了儒家;甚至也没有一个人说过孔子创立了儒学。更为关键和重要,也更让人惊异的,是在孔子与儒之间,似乎藏着一个已被时空和后世人有意无意遮蔽、埋藏的巨大隐密。</P><FONT size=2>
<P>
  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我们先从《论语》说起。在所有与孔子本人直接有关的书籍中,《论语》毫无疑问是最真实、直接、可靠的孔子言行记录。但全部《论语》,总共二十篇,四百多条语录,“全书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二千七百个字,(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维新”束缚下的孔墨思想》),孔子说到儒字的,仅仅只有一次。这就是在《雍也》篇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犹如电光火石之一闪而过,之后,无论是孔子本人,还是孔子那些形形色色,各具特点的弟子,无一人提到过,问及过儒,甚至是与儒字沾边、相关的内容和话语。这就使得孔子对子夏的这次说话,显然如此突兀而不同寻常。在《论语子罕》篇中,起首一条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言者,很少说,甚至有闭口不谈的意思(见朱熹《四书集注》),然而据范文澜先生统计,论语里记载讲仁的话,却在一百条以上(《中国通史第一编205页》)。讲了一百多条,都可以说成是罕言,那仅仅是一言带过,绝口不提的儒,与作为被后世奉为儒家,儒学创立者的孔子,这之间的关系,我们该怎么来看待?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乃至讶异吗?</P>
<P>
  我们再来看《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是除《论语》之外,孔子生平事迹最全面详尽的记述。孔子一生言行举止,坎坎坷坷,思想情感,心理波动,史迁用他饱醮o(︶︿︶)o 唉的笔墨,几乎是事无巨细,尽在篇中。然而,《孔子世家》从头到尾,8000多字,提到儒字的,又仅仅只有一处!(好像是刻意要来跟《论语》形成一对一的呼应对照)。而这一处提到儒字的过程与写法,颇值得细细体会。为了尽可能表现出这种意味,我不得不引述得稍微详细一些。孔子死后,先是鲁哀公作诔,表示追悼之意,严肃认真的子贡为此还很不客气地数落了哀公一番。然后,是写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冢上六年。然后再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请注意!一直写到这里,司马迁才腾出笔来,带了一句,“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这就是《史记孔子世家》全文,唯一写到儒字的地方。需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诸儒的出现,作者司马迁是完全有意地,将其与孔子弟子,甚至鲁人的出现,专门区隔分别开的!为什么?如果说是孔子创立了儒家,为什么要作这种区隔?很明显,这里的诸儒和子贡他们不是一伙的。难道这就是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如果是,那为什么在孔子,子贡及其他弟子身上,连儒字都懒得说,都免掉了?而这种隔绝,与孔子作为儒家创立者,儒学创始人的形象,是不是离得也太远了一点?

  我们再来看看《孔子世家》结尾处的太史公曰,照理说,孔子创立儒家,儒学,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件不可能忽略的大事。但司马迁又一次付之阙如!史迁说了一通他本人对孔子的景仰,感念,概叹孔子可谓至圣矣!却片言只语没有提到儒字,提到什么孔子创立儒家,儒学之事,以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高瞻远瞩,烛幽洞微,这难道不也让人心生疑窦吗?!

  如果顺着《史记》继续往前走,我们肯定不能遗漏掉,由司马迁首创的《儒林列传》。在这篇直接以儒命名的列传中,司马迁倒确实在一开始写了孔子的删诗书,作春秋,也写到孔子门弟子的简单行略,但司马迁好像只是交待了一种背景,还是没有把孔子,包括孔门弟子跟儒,跟儒学,儒家直接联系起来!更遑论创立学派之事。在这篇《儒林列传》中,讲完了孔子和孔门弟子的事迹后,作为本篇文章的主角,儒,这才姗姗出场,如果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这一件在后人看来是堂堂正正、彪炳史册的煌煌伟业,司马迁为何要如此近于刻意淡化地来写孔门与儒的关系,为何没有开门见山,最起码给个明明白白的介绍、说明?《史记》虽不像《春秋》之所谓微言大义,但也绝非信手之作,司马迁本人对孔子的景仰,前文已述,他在孔子与儒之间,笔底究竟掩着一种什么样的难言之隐?至少,我们从字面上读,根本不可能看出孔子创立儒家、儒学的半点印象。莫非孔子创立儒家、儒学这样的事情,在史迁的笔下,竟是一件不值一说,或者说是,不太好说的事?</FONT></P>
<P>  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路径,去另外一个地方看看。

  四书五经,在后世之人眼里,被视为所谓儒家的命根子;而三礼之《礼记》,在其中又占有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礼记》中有一篇《儒行》,整体看,很像是一篇儒者的辩护词与赞美诗,也是日后所谓儒者们立身之本和处世之道的圭臬与指南。但就是这篇《礼记儒行》,让人玩味之处也颇多。其一,它同样一字未提所谓孔子创立儒家、儒学一说。其二,文章开头,鲁哀公问孔子(如果此事属真,那它发生时,已是孔子晚年,孔子死在哀公十六年),说先生您穿的衣服,是儒服吗?孔子在绕了莫名其妙的半个圈后,回答说:丘不知儒服。稍微熟悉一点中国服饰史的人知道,服装在中国古代,在政治文化学上的重要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胡服骑射的故事,大家不会太陌生,它所引发的震动,无异于一场颠覆性的革命风暴。三礼(《周官》、《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之中最为重要的即是丧服篇。《书城》杂志一篇名为《大明衣冠何处?》的随笔,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改朝换代与服装的关系。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发明中山装,更是直到如今,仍然是国家领导人的装束选择之一。而被后人奉为儒学、儒派开创者的孔子,竟然会以一种听上去不太高兴的口吻说:丘不知儒服!这难道还不够让人吃惊吗?其三,《儒行》一文,文章主体内容,用的是“儒有”的表达格式,这不能不让人产生遐想。它至少说明,在作者写这篇《儒行》时,儒并非铁板一块,并非一个整体性的团队,并非已成“一家一派”,很可能是龙蛇混杂,泥沙俱下的有好也有坏,故称“儒有”。而且,听这辩解语气,应该可以认为,好的还是少数。最后,这托名子曰的长篇“儒有”,稍有古典文学底子的人,一眼就能识别出它与《论语》中孔子说话的天差地别。台湾一位学者,在其《中华文明通史》专著中,直言,孔门弟子作。(笔者甚至怀疑,它是否会出自时间更后的汉儒之手)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6 17:23:4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7: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P>以上基本可以算作是与孔子关系直接、近密的材料。如果我们有兴趣继续深挖下去,我想,我们应该首先去先秦其他诸子的著作里翻一翻了。但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要小心翼翼,因为,真实可能开始离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越来越远。

  《庄子》号称道家之书,但孔子却是其中进出最多的一位客人,好像庄周不拿孔丘说事,就显示不出自己的高超深远。《庄子》一书,尤其是外篇、杂篇,孔子不仅是熟客,而
且被作者极尽揶揄调侃之能事。但有一点,庄子在写孔子与儒时,言孔不言儒,言儒不言孔。试看外篇《田子方》,前面有三段写到孔子,但一个儒字也没出现;紧接下来一段正面写儒,甚至给出了儒的定义,但又绝不涉孔!这种言孔不言儒,言儒不言孔,是整个先秦时期,孔、儒关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为何后人对此要故意的回避、淡化,甚至于装聋作哑?

  《孟子》情况与此如出一辙。孟子这位古今华夏口才第一的雄辩家,他的书中自然没有少写到孔子和儒,但却与庄子似乎是不约而同地,恪守着言孔不言儒,言儒不言孔的准则。孟子与孔子与儒的关系,是另一篇内容极重要之文章,这里无法展开。但以孔孟在所谓道统上的传承关系,和孟子在所谓儒家、儒学上的特殊地位而言,《孟子》一书言孔不言儒,言儒不言孔,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事情的某种严重性和真实信号吗?</P>
<P>
  荀子,后世公认的所谓儒学之集大成者。《荀子》一书中,有两篇文章分别写到孔与儒,《仲尼篇》、《儒效篇》。《仲尼篇》中,一个儒字没有。《儒效篇》呢,这是一篇全面论述儒的文章,跟《礼记儒行》不同的是,《儒效篇》说好也说坏,对儒有赞美,也有痛诋。其中有三处说到孔子,“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埘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就是这些,全都在这了,你能看出孔子创立儒家,或儒学的内容么?

  言孔不言儒,言儒不言孔,这是我在读先秦诸子书籍时的一个发现,但有一家,打破了我的发现,这就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显学》篇,劈面头一句就是,“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这是我在全部先秦著作里――墨子除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孔、儒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知道,峻急的韩非,几乎是把孔、墨当作死敌来对待的,韩非以一种近乎蛮不讲理的暴烈逻辑,论证了儒、墨的荒谬,不可行。韩非笔下的儒、墨,是没有什么正面、积极意义的,有的只是怒斥与鄙视。所以,韩非说儒之所至,孔丘也,我们就很难把它看成是种肯定和赞美,而倒有可能是刻意地曲解与误导!况且,很显然,这跟孔子创立儒家,其义之相差,仍不可以道里计。</P>
<P>
  大家之中,只剩墨子。我知道墨子在他的书里,有长篇的非儒文章。但我手边没有墨子全集。所以,如果有人指出墨子在书中,说了孔子创立了儒家,我愿意就此推翻我的全部论证。

  如果我们还不嫌累,还想继续向前,我们大概只能走近至今真伪莫辩的《孔子家语》和《孔丛子》了。虽然笔者认为,这两部“伪作”里的孔子及诸弟子,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要比《礼记》更形近于《论语》,但既然专家学者们,都说它们是西晋人的伪作,那我们也就趁机作罢歇手吧。

  写到这,也许有人会笑着说,你真是太天真,太自不量力,愚不可及了,后人之所以说孔子创立了儒家,是从历史的现实结果来说的,并非一定要像现代政党的成立,得孔子本人亲自组织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读“党纲”。是的,我承认,历史很多时候,是讲既成事实的,但学术岂能等同于历史的既成事实?更不能等同于政治、军事、商业上的“胜者为王”。孔子之前,儒已存在;孔子时代,儒者遍地,但为何在孔子本人,及和他时代接近的学者都明显显示出孔子与儒之间有着某种疏离,甚至是避忌的情况下,孔子一死,他却成了所谓儒家的创立者,创始人,这之间的变迁是如何跨越的?孔学与先儒,与同时代之儒,与后世之儒,究竟是种什么关系,这岂能是含含糊糊,蒙混过关的事?孔学就非得要与“儒学”融二为一?孔学就非得一定要用儒学来命名?这符合孔子的意思么?孔子若泉下有知,他会怎样来面对所谓儒家、儒学的创立者、创始人,这样一种封赠?怎样面对他本人与所谓儒家、儒学之间的这样一种跨越和变迁?</P>
<P><SMALL></SMALL>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继续向前,更深入一步,来探源这个有点神秘莫测的儒,它究竟始源于何处?孔子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跟儒发生关系的?发生过什么样的关系?儒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究竟经历过怎样的荣辱与嬗变?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6 17:22:4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7: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儒的起源,用扑朔迷离,纷乱如麻,诡异奇谲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儒,《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指儒家;②旧时指读书人。

  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段玉裁注:儒、柔以叠韵为训。郑氏《三礼目录》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我们先且按下这堆解释,另由蹊径,来趟一趟这儒的起源,究竟从何而来。

  近人章太炎曾作《原儒》一篇,以他那著名的坚实,晦涩、烦琐的小学功夫,表明了对儒的起源的认识。简明地说,就是儒起始于周朝的王官。

  胡适不同意章太炎的观点,胡博士颇有点让人惊讶地说,儒源起于被周武王灭掉的殷商后裔。胡适的论证方法,充满了现代心理学和文学想象的魅力。

  其实,章太炎和胡适的观点,并非是冰炭不同器的势不两立,他们各有其依存的根基和价值。

  要给予儒一个较为明晰,但又不要太过烦杂的解释,我想,还是应该从平王东迁开始说起。<SMALL>]</SMALL>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的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在此之前,西周王朝已被犬戎所灭。所以,平王定都洛邑,说起来是迁都,实际是新立了一个国家。这个新的国家当时面临一种什么状况,概括地说,就是王室衰微,诸侯兴起。王室衰微,表现在,一,王室土地日益萎缩,所谓“昔先王日辟百里,今也日蹙百里”(《诗经 大雅召?F》),而土地,自古及今,都是财富的根本。二,诸侯的“贡献”也日蹙,据范文澜《中国通史》,“按照鲁史春秋所记,242年里,鲁君朝王仅三次,鲁大夫聘周仅四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最亲近,朝贡几乎全废,其他诸侯的朝贡自然不会比鲁多一些”。人都不来了,见面礼也就肯定别指望了。

  东周王室当时究竟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借几个事例,稍作说明。“开国”之君周平王死后,下葬的钱不够,周王室派人到鲁国去求助“丧葬费”。公元前697年,周桓王私自向鲁国求车,说明,王室穷得连车都置不起了。桓王死后,因为没钱,七年后才得以埋藏。(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穷到这种地步,“不能养活众官”(《中国通史》第一编165页),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一般的书籍,写到这里,都是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最多不过说说官学衰,私学起之类。但照笔者看来,正是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语),发生了足以影响后世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与文化衍变的重大事件!古往今来众多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将这段历史中的碎骨连筋忽略不述,漠然走过,在笔者来看,简直是最最不可思议的历史惊奇!

  何以言之,如此耸人听闻?

  随着王室衰微,没钱养活众官,一场被两千多年前岁月风沙堙没的历史剧,上演了。

  大批大批前中央政府王室官员向民间飘散!向那些正在兴起,开始具有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日前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诸侯国飘散。

  “公元前520年,王子朝结合一批丧失职位的旧官,起兵争王位,兵败,率如氏、毛氏、尹氏、南宫等残部,带着王室所有的曲籍,逃奔到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移入楚国,从此楚国代替东周王国,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中国通史》第一编165页)可以想见,在东周全部的414年里,这只不过是一次上规模,有组织,有记载的转移。在此之前,更早、更多“散户”流亡式“移民”,如风吹沙扬,细水长流,已完全迭散于史籍之外。</P>
<P>
  而这,就是儒的历史起源线!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6 17:26:4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7: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P>      东周王官向民间散落的过程,就是儒之最初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说,由于周王室衰弱,大量官员被“裁减”,或自动流失,从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开始形成最初的细胞,土壤,血液,精脉。从“物质构成”的来源说,他们就是太炎先生所说的王官。而从某种礼仪精神的源流来讲,他们跟周之前朝 ――殷商后人之间,存在某种渊源关系,也不是没有可能(胡适说)。至于《汉书 艺文志》,推断“儒家者流
,出于司徒之官”,精细的同时,多少有点缩杵为针了。

  现在,我们得稍稍解释一下,周朝王官的官字。

  周朝的王官,跟我们今天的官,其含义颇有不同。周朝的官,其一,权力意味要小,职位意思更重。其二,周朝的王官,跟礼紧密结合在一起。《三礼》中的《周礼》,其实就是有周一朝的全部职官表。周朝是所谓礼法社会,要想在周朝任职为官,必须对周王朝礼制的方方面面,其思想、制度,言词,仪式,操作,法度,规矩,做到通晓娴熟。什么样的人能做到?首先,必须是有知识的人,才有可能。

  所以,王官即是知识分子;而周朝的知识分子,不“当官”的,几率微乎其微。

  现在,我们有稍许的恍悟了。难怪中国的文人,直到如今的知识分子,看上去一个个这么的像官,这么的想当官,原来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说,都不过是一种潜藏极深的历史心理的“复位”啊!

  那,王官们又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后世所称的儒的呢?

  要精确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着实有些难度,孔子的话说,“不足征也”,材料太少。于是我们只好借助侯外庐先生的著作,来稍作勾画。

  侯外庐(20世纪中国真正卓越的思想史研究大家)并没有直接说,儒者,来自于周朝王官,而是根据庄子的话,认为儒者来自邹鲁?|绅,这种说法缺乏说明,根据。庄周之语,向来高邈无凭,况且,引的又是杂篇的末章。然而,侯先生叙述儒的演变过程,精劲有力,转述如下:

  到了春秋,公子与富子(大夫)争夺,富子大夫取得政权,礼固失其基础,《诗》亦不容于作批判的活动。礼不是成了贵族的交际礼貌仪式,即成了冠婚丧祭的典节,《诗》则流于各种各样的形式。这样便把西周的活文化,变成了死规矩”,“然而,这一项讲究,并不是平常人所能胜任的。它必须有传授的行帮才能给贵族装势头,所谓道诗书礼乐者,即成为名为儒者的职业”。(侯外庐《孔子批判主义社会思想底研究》)</P>
<P>       原来在官府里任职,官、礼一体,因为中央政府没钱养不活,官没了,只剩下礼;除了礼,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没有营生的本领,又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依靠和舞台(平台),只能去向新兴的权贵者找饭吃;而这时的礼,失去了原先的精神与内质,徒然剩下一副装门脸的样子和工具,好比游走卖唱者手中的三弦与二胡,迹近于小丑与乞丐(元朝的九儒十丐,盖源于此)。概言之,这就是儒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中后期的嚆矢与滥觞。

  从官员(知识分子)到小丑乞丐,这是何等的人生落差!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在这大群大群向民间飘散的王官当中,有一批被称为“士” 的群体。许多学者把儒的生成跟“士”紧紧联系起来,我觉得,这多少有点类似《汉书艺文志》把儒的起源,限定在“司徒”一职上。“士”本身也是周王朝体制内的人,是王官的一部分。他们有的凭能力,机遇,攀升到上层权势的位置;但更多的,沦落为“儒”。只不过,并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儒”的产生,全都归结到“士”的身上。我们知道,在春秋乱世,百里奚这样的奴隶,管仲这样的死囚,朝夕之间,可以成为宰相,那许许多多的王官,也就有可能上门乞食。《左传》写到过,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向野人乞食,野人给他土块。</P>
<P>
  对于这样一批被称为儒的人,与孔子时代接近而稍后的墨子,有过这样著名的描写、刻画:

  “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 非儒下》)

  儒、墨对立而相争,上述语也许可视为“政敌”的诬蔑。那就来听听儒学大师荀子的高见:

  “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俨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荀子 非十二子》《荀子 儒效》)。

  更加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了。偷儒,贱儒,俗儒,全来了。墨子还是冷嘲,荀子已是痛骂。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嗜饮食”,看来,这算是儒者们的通性了,也正是儒者生存景况的写实和记录――迄今仍为世人所司空见惯。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6 17:28:1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7: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P>注:以下为原站点网友回复消息:</P>
<DIV class=RegDiv><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好文! 内容涵盖的不仅仅是儒学</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7384" target="_blank" ><B>齐收</B></A>]] 2005-07-12 21:45:58

<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好文章</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5943" target="_blank" ><B>龙骑兵</B></A>]] 2005-07-12 22:38:07
   的确有道理,
<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好文,谢谢了!</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6063" target="_blank" ><B>不忘中国</B></A>]] 2005-07-12 23:01:51
</DIV>
<DIV class=RegDiv>
<DIV class=TBBG1 style="TEXT-ALIGN: right"></DIV></DIV>
<DIV class=RegDiv><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历史上每一次中央权力的衰弱,都带来了文化的繁荣</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5256" target="_blank" ><B>清徽</B></A>]] 2005-07-12 23:29:59
国家不幸,诗家幸
</DIV>
<DIV class=RegDiv><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这年头翻案的文章太多了点</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2460" target="_blank" ><B>沉睡的天空</B></A>]] 2005-07-13 02:11:24
这牵强附会也夸张了点,别说孔子,就说孟子等各位儒家大学者,又有几位将儒字口口声声放在嘴边的,儒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礼教,信奉这些的就可称为儒家人,说到底儒只是一个代名词,从儒这个字面含义上找不到儒学的真谛,专门从这上面做文章也真是无聊。

何况儒学一来并非宗教,儒学虽然在后世有儒教的说法,甚至有孔庙时代供奉,但是并不是有组织的宗教如基督教那般,儒学只有大学者,但是绝对没有如教宗那样的人物,即便董仲舒朱熹这般对儒家贡献极大者,也不是在儒学者中一言九鼎的人物。二来在孔子时期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系统,实际上春秋百家争鸣的大多数学派起初都没有开宗立派的想法,而是研究学问的学者,比如老子,他连学生都没收过几个,但是他还是被公认为道学甚至道教的祖师,因为思想是他那里第一个阐述的。孔老夫子虽然有七十二弟子,但是也没有开宗立派的想法,论语都是自己的弟子写的,事实上我们现在认为的儒家第一次成系统可能要到董仲舒了。

孔子之所以被认为为儒家的祖师,第一是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他那里传出来的,就好象道教的道,就是老子的几百字奠定的基础。二来就是孔子弟子众多,象孟子荀子这些被公认为儒学大家的人物和孔子都有隔代弟子的关系,所以虽然孟子荀子的思想和孔子很多不同,甚至荀子被一度认为是法家,但是还是儒家学者。

这个作者不是没仔细读过儒家的历史,就是故意哗众取宠。



<DIV class=TBBG1 style="TEXT-ALIGN: right"></DIV></DIV>
<DIV class=RegDiv><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原创】确实有哗众取宠的嫌疑</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4214" target="_blank" ><B>豫蒙</B></A>]] 2005-07-13 09:42:03
“劫持”这个词用得太过分了!!

好在,文章的最后的说法还算有理,不过,这也不失原作者的独创啊?学术界从来没有像作者开头那样认为么!作者那么说,搞得好像是他自己发现了真相似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学术界对此问题早就有研究。文中隐约提到了胡适,我们看看胡适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在1934年,胡适写出了5万多字的《说儒》,来阐述他关于入学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看法。

据胡适的考证,“儒”的名称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的“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他从这句话里看出:孔子在世时已经有了各种品类的“儒”,可见孔子并不是最初的儒者。那么,“儒”是怎么来的呢?胡适在《说儒》中提出一个观点,把儒学的起源追溯到殷商时期,他认为,最初的“儒”可能就是商朝有身份的文化人,他们穿着特别的衣服,带着特别的帽子,(蓬衣、博带、高冠、晋笏),表现出一副文弱迂缓的神气,(“儒”与“懦”有文字学上的渊源)。他们是祭祀、相礼的专家,承担着维护祖先交道的职责。商朝被周朝取代以后,他们变成了殷商的移民,但仍旧穿着殷商的古衣冠,行习着殷商的古礼,保持着殷商的宗教。亡国之后,这些有专门知识的人往往沦为奴隶,或散在民间,靠着自己的专长换得衣食之资。周朝的统治者为了安定民众,也需要他们为自己所用,故而也就不去过分摧残他们。久而久之,这些人及其子孙便形成了“儒”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SMALL>[豫蒙]</SMALL>

胡适认为:“殷商的知识分子――王朝的贞人、太祝、太史,以及贵族的多士――在那新得政的西周民族之下,过的生活虽然是惨痛的奴虏生活,然而有一件事是殷民族的团结力的中心,也就是他们后来终究征服那战胜者的武器,――那就是因人的宗教”。[注1]因此,那些儒者其实就是殷人宗教的保存者。

胡适指出,在周朝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者的历史地位有所提高,逐渐从殷人的教士变成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教师”。他们的职业依然是治丧、相礼、教学,他们的来学弟子有周鲁公族的子弟,有各诸侯国的权臣,甚至有齐鲁卫等国的国君。到了这个时候,原初的儒者变成了广义的儒者,也就是成了“古宗教的教师”,这是儒者的第一次历史变化。

儒者的第二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历史变化是孔子依据儒教创立了儒家学派。胡适高度评价了孔子的这一贡献,他说:

   “这个广义的,来源甚古的“儒”,怎样变成了孔门学者的私名呢?这固然是孔子个人的伟大成绩,其中也有很重要的历史原因。孔子是儒的中兴领袖,而不是儒教的创始者。儒教的伸展是殷亡以后五六百年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趋势;孔子只是这个历史趋势的最伟大的代表者,他的成绩也只是这个五六百年的历史运动的一个庄严灿烂的成功”。[注2]<SMALL>[豫蒙]</SMALL>

胡适对孔子的人格也是很赞许的,他称赞孔子“不满意于眼前的社会政治的现状”,“对整个的人类是有无限同情心的”,怀有救世热肠,“是一个热心想做一番功业的人”。胡适把孔子比作古代犹太人心目中的耶稣:犹太人亡国以后期望在若干年后出现一位民族英雄,作万民的君主和司令,后来大卫的子孙里果然出现了一位耶稣;同样亡国的殷人也期望若干年后出现一位民族英雄,在殷亡六百年后出现的孔子变成了殷人心目中的英雄:“他做了那中兴的‘儒’的不祧的宗主;他成了‘外帮人的光’,‘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貉,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注3]

胡适认为孔子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孔子放弃了复国主意念头,成了调和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儒师。孔子虽然是因人的后裔,可是他没有受到那种狭隘的畛域观念的限制,坦然承认“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采取放大“儒”的外延的办法,使“儒”得以中兴。他把目光注射到当时的整个人群,主张“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他认定教育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主张“有教无类”。他向往“仁”的理想境界,提出“仁者,人也”的古训。胡适对孔子改造儒教、创立儒学的功绩予以充分的肯定,认为孔子的教育观符合平等原则,“是很震动社会的一个革命学说”。他总结说:“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为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用‘吾从周’的博大精深,担起‘仁以为己任’的绝大使命,――这是孔子的新儒教。”[注4]<SMALL>[豫蒙]</SMALL>

第二,孔子把柔弱的儒改造为刚毅的儒。经过孔子改造以后,儒学不再是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孔子把柔弱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市结合起来,提出一个新的理想人格,即“君子儒”。对于孔子倡导的新儒行,胡适也表示充分的肯定,评论说:“他把那有部落性的殷儒扩大到那‘仁以为己任’的新儒;他把那亡国移民的柔顺取容的殷儒抬高到那弘毅进取的新儒。这真是‘振衰而起懦’的大事业。”[注5]

―――――――――――――――――――――――――――
注释:
1,《胡适文存》,第4集,第1卷,第10页。
2,同上,第26页。
3,同上,第36页。
4,同上,第40页。
5,同上,第47页。

~~~~~~~~~~~~~~~~~~~~~~~~~~~~~~~~~~~~~~~~~~~~~~~~~~~~~~~~~~~~~~~~~~~~~~~~~~~~~~~~~~~~~~~~~~~~~~~~~~~~~~~~~~~~<SMALL>[豫蒙]</SMALL>
多说两句题外话:

很多人把近代中国的衰落归因于儒教的“误导”,认为没有这个坏东西,中国早就发展到资本主义了,或者说,至少“更容易”地发展到资本主义去。

这种论点的持有者心目中的“资本主义”不是印度式的资本主义,也不是南美洲式的资本主义,更不是非洲某些国家实行的资本主义,而是指“西欧”、“美国”,特别是英国、美国是的资本主义,世界上最富裕几国的那种制度,不仅仅是经济制度,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亚非拉的资本主义,被他们认为是拙劣的模仿品。

这些人认为,中国要走上“这样”的英美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过那种“富裕”、“文明”的生活,关键在于要把阻碍因素铲除干净――这个阻碍因素就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百年来的几次“文化”之争其实争得就是这个东西。

这种看法是典型的内因论,把发展归因于某国内部的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素质或者某种心理倾向。这种视角的问题,我曾经摘录过一篇关于沃勒斯坦理论的文章,专门探讨过这个方面,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搜索一下,加以参考。<SMALL>[豫蒙]</SMALL>

具体到对儒家文化,甚至“国学”的批判,明显倾向于其负面效果,对其积极面显著忽视了。比如河里对孟子的职责就是一个例子。不知那些批评家们想到过孟子的“大丈夫”论说没有?我一直想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是那些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呢?仅仅是革命理想么?为什么一种理想会使他们摆脱常人最最恐惧的酷刑、残杀呢?

我常常猜疑:革命学说仅仅提供了一种目标,而是那些先烈们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内在心理模式,或许正是儒家两千年来加以培育塑造的东西......
</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6 17:34: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7: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P><B>【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5</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3788" target="_blank" ><B>精装白沙</B></A>]] 2005-07-13 23:41:07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篇起首,《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继续对儒,作另一角度的破解和剖析。

  儒、柔以叠韵为训。郑氏《三礼目录》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儒、柔以叠韵为训,说得很明白,这就是训诂学上的音近而义同,音同而义近。那柔又作何解呢?郑氏者,两汉经学首屈一指的大师,郑玄也。儒之言优也,柔也。真可谓一语道破!儒-优-柔,这是古今中外,汗牛充栋,堆山填海般关于儒家,儒学,哦,对了,还有儒教的文字中,最一针见血!一剑封喉!最一字千金!的解释。原来柔即是优也!有个成语,优柔寡断。那么,什么是优呢?优者,戏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饮酒,且观优”。倡优连用,今日仍不时一见,用前人的话说,就是戏子。儒者在权贵家里,那让人眼花缭乱的繁文缛节,不正像是一出戏?像在演戏吗?《史记孔子世家》其实还有一处出现了儒字,那就是“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有古汉语基础的人知道,至少在西汉以前,汉语词汇基本都是由单音节词构成,优倡侏儒应该是四个独立,但意思极为相近的词,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儒的这个“作戏”的影子,直到今天,不也仍在我们时代的面前影影绰绰,我舞我蹈吗?从儒的诞生之初起,它就是专业的第三产业服务人员,而它的服务对象,由于自谋生路的需要,一开始,就已固定不移了。这也就是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所指的:“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根柢即在于此。

  这就是儒,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基本生存面貌和客观形象。说得简单直白点,就是谁家有喜事,就赶紧凑个班子过去热闹一下;谁家有丧事,又赶紧拉上一拨人马过去热闹一下――弄顿吃的,攒点零花钱。还记得《史记孔子世家》,写孔子死后葬鲁城北泗上,最后写到的那群像无名鼠辈,偷偷溜溜出来的“诸儒”吗?

  说到这,又得插入两句。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这个“术”字,前人虽多有语涉,但也总给人语焉不详的感觉。如果我们把“术”和前文中的“优”联系,情形或许就豁然开朗了。一场大戏做下来,可不是得有“术”么?太炎先生《原儒》中引述的儒者们求雨时的装扮和作派,没“术”,那可是玩不转的。秦始皇坑儒,有人说坑的是术士,术士就是那时的儒。他们帮秦始皇“作戏”,作到中途,全部开溜,始皇一怒之下,把他们全给埋了。一直到两汉皇朝终结之前,儒生,术士,就是一帮抱着“古礼”,像抱着神秘莫测的“装修工程图”的礼仪装修表演队,以装神弄鬼的方式,时好时坏,混口饭吃。</P>
<P>
  世事两面看。

  我们在看尽了儒的这一面后,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我们不能不提到儒的另一面。让我们再次回到侯外庐先生的文章。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用近代人的眼光来非难古人。?|绅先生一方面因了社会的黑暗,把西周的思想作为‘儒术’而职业化,但另一方面,他们在思想传统上则相对地保持着文化遗产,……才没有将历史传统的文化斩绝”,“学术下私人的运动,乃适应于经济相对国民化,所以,由儒者蜕变而出的显学,一方面是对于春秋文化具文的批判,他方面又是开启‘子学’发展的源流。这一中国古代思想的流变,极关重要。前人很少注意”(《孔子批判主义社会思想底研究》,见《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

  是的,即使从最简单的世界史对照来看,在古代以色列亡国前后,在曾经煊赫至极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也曾有过大批的前朝知识分子,在丧失了一切尊严,人格的环境里,仅仅凭着要活下去的生存本能,保存、散播了本民族的文化余烬。让我们忘记先人身上的污秽与耻辱,而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吧!因为他们的生命早已逝去,而火种已经留下。值得我们抱臂冷眼的,倒是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屋檐下的学者式官员,或官员式学者,他们正给我们上演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混水摸鱼”,“借尸还魂”,“暗渡陈仓”,“树上开花”的儒学大戏呢.</P>
<P>  现在,该到孔子先生出场了。

</P>
<DIV class=TBBG1 style="TEXT-ALIGN: right"></DIV>
<DIV class=RegDiv><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6</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3788" target="_blank" ><B>精装白沙</B></A>]] 2005-07-13 23:42:10
        西方有句名言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对孔子,面对孔子突然涌现的丰富而灿烂的思想,我们不免疑问,谁是孔子之前的巨人?周公肯定算一个,因为周公奠定了整个西周王朝的全部礼法制度,但周公距孔子已经将近六百年了。再数,只能列举晋国的叔向和郑国的子产。再往下,就只能举臧文仲、叔孙豹、晏婴等一干人的姓氏――也只能就是个姓氏和零零星星的三两句话。如果说这些就是孔子之前的巨人,那这肩膀着实显得单瘦了点。这时,我们的目光必然地会巡视到前文所说的那一群人,那一群默默无闻的无名氏,那一群衰微王朝里遗落下来的王官演化者,他们在时代犹如锋利弯刃的转折处,在屈辱、卑贱,备受鄙视,玩弄的环境里,怀抱着日益僵硬的西周礼仪,作为自己自谋生路的拐杖,他们无力,也无心,没有任何可能要去完成一桩历史的伟业,他们只能等待巨人的出现,等待巨人来对他们怀抱的遗产点铁成金!这巨人就是孔子。

  孔子出生于周公受封所创立的鲁国,鲁国的西周文物、礼仪遗产,在各诸侯国里,无疑首屈一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环境使然。但光有环境,没有自身的敏而好学,孔子不可能成为冠绝一代的巨人智者。关于孔子的学习,是《论语》里出现最多,也是言说最为精彩,为后人所熟悉的部分,试举数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有个问题浮现出来,孔子是怎么学习的?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不经意间,某个秘密的洞口被触碰到了――“在人”,孔子同凡人一样,也靠向人学习而成就终生,那么,孔子向什么人学习的呢?

  以前我们根据《史记》等书,单知道孔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子,这能会是孔子成为一代大家,仅有的学习来源么?那群散落各地,鲁国尤其众多的“贤者”,“不贤者”,“孔子入大庙,每事问”(《八佾》)所问的无名者,其实就是精通、娴熟周礼,在孔子身后,默默奉献了成就其旷世伟业养份的春秋“先儒”。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子罕》

  试问,少也贱的孔子,干过些什么样的鄙事?种菜?种粮食?做木匠?手工制作?孔子还能做什么样的鄙事?――说穿了,就是前文所说的,儒者们唯一擅长的“冠婚丧祭”之事!把这鄙事经历跟孔子的好学结合起来,孔子那被可悲地屏蔽了“老师群”,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由上可知,孔子在终其一生的好学中,他的老师,除了周公,叔向,子产,臧文仲,叔孙豹这些名列史册的人物,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如散兵游勇,散落各地的儒者。但孔子沉默了这段史实,更甚其事的是,孔子在他本人与儒之间,划出了一道深不可逾的鸿沟。

  整部《论语》,都是这道鸿沟喋喋不休的强调,甚至,如果我们对孔子的人生哲学,来个外在式的命名,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区别哲学,或区别与对比的哲学。还记得孔子对子夏说,“女做君子儒,勿做小人儒吗”?还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还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之中,类似训导自箴之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正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人性强调中,孔子为他本人及弟子,树立了一种全新的,迥然不同于“先儒”的道德规范与实践。这一新道德规范的实质,就是要反诸自身,主体自立,强调灵魂的自我重建。


<DIV class=TBBG1 style="TEXT-ALIGN: right"></DIV></DIV>
<DIV class=RegDiv><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7</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3788" target="_blank" ><B>精装白沙</B></A>]] 2005-07-13 23:43:10
        子贡曰:“……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也与?”《学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这种新思想的标举,与前面所述的儒者的“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俨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相去何其巨大,对照何等鲜明,分立何等截然!

  现在,我们该多少有些理解,孔子那匪夷所思对于儒的避忌,以及孔子“同龄人”,还有史迁的言儒不言孔,言孔不言儒的缘由所在了。

  但是,也正因如此,孔丘先生,作为一名精神财富的“超级富豪”,却犯下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如果他本人,或其他强有力的证人,不能证实他的“清白”,那孔子“打劫”儒者的“罪名”,将被宣告成立。

  最后,笔者将尽可能用精练的笔墨,来叙一叙孔子死后发生的事,也就是另一件更充满历史戏剧性,更令人感慨唏嘘的劫案。

  孔子死后,孔子与儒之间,错综微妙,近乎不可言说的关系,也就一步步拉开了演化的序幕。起先是曾子、子贡、子游、子夏,子思等孔门第二代,他们的一系列“完美孔子工程”的启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孔子的圣化,和(从历史结果来看)意义、影响更为深远的儒之正名。但一切还都是以和平的,渐变的,大雪无痕的方式演进着。孔与儒演化的第一次金戈铁马之声,来自子思的再传弟子,孟轲。这里,我们只能概略地说,如果非要拿孔子去比耶稣(这在本质上是虚妄的,永远不可能,也没必要成立),那孟子无疑就是保罗,孔、儒的第一次聚变可能性,正来自于此。荀子,先秦时代最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荀卿的出现,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行将结束的标志。至此,孔、儒之间,已形成惊涛拍涛,不可遏止之势,这也正应了电影《无间道》的那句名言,迟早是要还的。孔子拿了儒者的东西,却又很不地道的不声不响,历史岂能轻易放他过去?但是,即使是在荀子的笔下,孔、儒依然是泾渭分明的两家人,孔、儒依然处于一水相隔的二元分立状态。《荀子》书中《仲尼篇》、《儒效篇》的分立二章,正是孔、儒二元世界的真实写照。


<DIV class=TBBG1 style="TEXT-ALIGN: right"></DIV></DIV>
<DIV class=RegDiv><IMG src="http://216.118.69.245/bbsIMG/bf/face0.gif"><B>【文摘】争鸣: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 - 8</B> [<a href="http://216.118.69.245/uid/3788" target="_blank" ><B>精装白沙</B></A>]] 2005-07-13 23:44:12
变化的实质性起点,肇始于一个在历史上极不出名的小人物,叔孙通。正是叔孙通在汉高祖手里获得的,类似一项装修工程的机遇,使孔、儒之间,冲破了忸忸怩怩的历史窗隔,从此大大方方走到了一起。也正是在两汉时期,完成了影响中华文化传承巨深的孔儒“一体化”进程。

  孔儒结合以后的日子,过得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掐指算来,至少在隋唐以前,不顺的
时候好像还要更多些;但他们再也没分过手,这也是事实。以至于今天,人们早已认定孔儒是天生的一对,所谓无孔不儒,无儒不孔了。

  于是,由于孔儒两家庞大实体(说儒庞大,是指其在后来的历史时空中的积累而言)的这笔巨额“关联交易”,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一桩“惊天大劫案”从此发生了!

  当初,孔子站在那群一盘散沙,龙蛇混杂的先儒肩膀上,以横空出世的才智,承继西周,乃至夏、商文化遗产时,据说他整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著名的有《诗》、《书》、《礼》、《易》、《春秋》,且让我们一笔一笔重新来审计一番。<SMALL>]</SMALL>

  这其中的《春秋》其实只是鲁国的《春秋》,当时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但皆散逸不存,只剩下鲁国《春秋》。不过这部《春秋》,如果不是作为《左传》、《公羊传》、《吕粱传》的底本,又扯上一句虚而不实的,什么微言大义自己骗自己的鬼话,其自身是一点史料价值也无,不论也罢。

  《诗》,即《诗经》,就算是经过孔子的手,删削过吧,这完全是一部迄至春秋中期以前,群体创作的产物,理应权属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怎么能因为经孔子手编辑过,就成为孔门私产?又更怎么能因孔子本人做梦也想不到的孔儒“婚配”,而竟成为所谓儒家的专有私产?!这不是贪天之功,是什么?这不是剽窃、偷盗、抢劫,又是什么?

  《书》,即《尚书》,本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政治之大事典籍,情形与《诗经》如出一辙,勿庸赘议。

  《礼》,应是三礼之合称,其中《周礼》是周朝职官表,肯定是公产无疑。《仪礼》情况不明,有待进一步甄别。《礼记》可算孔门的东西,让他拿走,至于他给不给儒家,那是他们之间的事。

  《易》,传说为文王所作,实际有可能出自周朝王官里巫、祝、卜、史等人的集体创作。纵使孔子,或孔门人士有所补益,其主体为公产,应无大疑问。孔门后人最多能享受一点“干股”,岂能又二话不说,全盘往家搬?更别说竟然要整体性地划归于儒家名下。

  这是孔儒“婚前”财产的清盘,――实质就是国有资产被盗式流失,本属全体中华民族的集体财富,竟然只因一经孔子之手,就“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成为所谓儒家的经――这还不包括《尔雅》(中国第一部字典)。而更出奇离谱的,还是“孔儒合卺”之后的“文化浩劫”。

  孔儒“婚配”,由于三件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事件的发生,在中华传统文化话语权上,获得了“舍我其谁”的绝对垄断地位。其一,董仲书-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其二,隋唐以降确立的科举取士;其三,朱熹的理学,及其对孔学,儒学的独家解释权。从此,只要你生在中国,活在中国,只要你识字,能读书,你就不能不是“儒家”一员!这一点,罗素在其《西方的智慧》一书中,说到东哥特的鲍依修斯,有句话,作了最好的侧面注脚:“当然像当时大多数人那样,他不可能不是一个基督教徒”(171页),正像在一个革命最激越的年代,你怎么可能不是一个同志呢?所以,在中华文化史上,从屈原,阮籍,嵇康,到李白,徐渭,兰陵笑笑生,黄宗羲,曹雪芹,王国维,统统都是儒家文化“鱼网”中一份子!谁也走脱不了。所谓“天下英雄尽入吾毂矣!”,所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黄宗羲《原君》中痛骂小儒之语)。原因何在?因为儒家有皇权“入股”,科举取士,公共社会的道德话语垄断,你不“儒”?你就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遑论什么狗屁鸿鹄之志哉!

  在朱熹之前,好歹还给你留出点所谓“佛、道”空间,让你有个换点新鲜空气的地方,一到朱太师“炼”好了理学的头箍绳索,连佛道之学一并化于其中矣!那是儒学、儒家真正一统江山的大好时光。也就是我们当今著名学者?官员?拍胸自豪地说,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据所在了。

  还记得本文开篇处所引《现代汉语词典》对儒的解释吗?儒,旧称读书人。呵呵,无门无派,一网打尽!

  如今,只要你对《诗经》有兴趣,对《尚书》有兴趣,更别说对《论语》,《孟子》有兴趣,那你就一定“儒”了。甚至,你对诸子百家有兴趣,你喜欢翻一翻《尔雅》,《山海经》的插图,那你就“国学”了;而“国学”是以“儒”为代表的(谁说的?官员兼学者说的!),所以,你也就间接地“儒”了!不是有人也给鲁迅赏了顶“国学大师”的冕子吗,由此看来,鲁迅的被“儒”,也就指日可待了。

  2005年7月5日
</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6 17:39:07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5 21: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P>呵呵,看着好过瘾,</P><P>早就想抗议了,那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P><P>凭什么你儒家把它们霸占说是你家的?儒家开山立派以来出过几个英雄人物呢?</P><P>倒是钱谦益类的比较多一些。</P>
发表于 2005-10-6 0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麽這麽多“<FONT size=2>[cchere.com 西西河 精装白沙]</FONT>”[em06]
发表于 2005-10-7 0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10-6 0:27:42的o(︶︿︶)o 唉:</B>
怎麽這麽多“<FONT size=2>[cchere.com 西西河 精装白沙]</FONT>”[em06]</DIV>

什么意思?
发表于 2005-10-7 0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教和儒教根本就是兩個教派,不知是哪個混蛋造謠來誤導后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10-7 12: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梅莊莊主</I>在2005-10-6 0:27:42的o(︶︿︶)o 唉:</B>
怎麽這麽多“<FONT size=2>[cchere.com 西西河 精装白沙]</FONT>”[em06]</DIV>
<DIV class=quote>现在没有了,原贴上带的,转的时候没注意。</DIV>
发表于 2005-10-7 23: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P>讨论这个有吗意思~~~</P>
发表于 2005-10-8 0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啥有意思囁?[em09]
发表于 2005-10-8 15: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P>突然明白过来,</P><P>这个精装白沙是干什么的?</P><P>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的观点是我以前在某BBS提出来的,</P><P>完全是我的话的翻版啊,连 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也是我用过的。</P><P>呵呵,看来以后说话要小心。</P><P>前面的观点站不住,</P><P>韩非子在文章里面就是把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这是没有异议的。</P><P>估计此文是作者东抄西抄做出来的。呵呵。</P>
发表于 2005-10-8 17: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0:40:34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20 21: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P>孔子打劫了儒者 儒家打劫了中华传统文化</P>
<P>====================================</P>
<P>应该说是“后人借孔子之名打劫了儒家”</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0 21:10:1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0-21 12: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精彩~ 打劫两个字是有些哗众取宠~ </P>
<P>从中也看出诸子百家时期学术的非理性因素, 儒家的名号恰恰是对立学派强加的, 值得深思</P>
<P>似乎哪个时候的主要学派都在寻求统治者的采用, 学术政治化的隐患是从那个时候就埋下的吗?</P>
<P>求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1 12:50:4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1 18: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P>思茶兄这个问题很好哇!!</P><P>好像还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P>
发表于 2006-1-29 16: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P>孔</P><P>子,儒家.华夏文明这些文化符号有重叠但决不相同.因该说华夏文明函盖内容很广而孔子,儒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P><P>这贴子发的好.</P>[em01][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6-2-1 19: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P>没看懂,到底是儒占了孔子的便宜,还是孔子占了儒的便宜.</P><P>诗书礼易春秋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这句话没错.但有几点要说一下:第一.夫子说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并没有声称过对六经有著作权. 第二,后世把尊奉六经的人叫做儒家.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并不是设儒学博士,然后这些人把五经宣布为儒家经典.比如,我们把信新旧约的人叫做基督徒,并不是先有了基督徒,然后他们去抢了新旧约. 第三,儒门奉六经为圣典.但六经并不是儒门的武功秘籍,不入师门偷学者要挑断经脉.</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4 07:00 , Processed in 0.09089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