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被忽略的伟大诗人---魏文帝曹丕的诗与人</B></P>
<P><B>作者:佚名</B> </P>
<P>??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汉丞相(魏武帝)曹操之第二子。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87年(中平四年),卒于公226年(黄初七年)。时年只有四十岁。
《饮马长城窟行》:“ 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武将齐贯錍。征人伐金鼓。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
《董逃行》:“晨背大河南辕。跋涉遐路漫漫。师徒百万哗諠。戈矛若林成山。旌旗拂日蔽天。”
《黎阳作诗其三》:“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追思太王德。胥字识足臧。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广陵于马上作诗》:“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剪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
写出如此气语雄壮,气势如虹诗篇的正是戎马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的魏文帝曹丕。
唐人元稹说:“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戈。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朔赋诗。故其遒文壮节,抑扬哀怨,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魏文帝曹丕成长在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常有凶荒之年,人口锐减,“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家家思乱,人人自危……乡邑望烟而奔,城郭鷪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的战乱年代。
曹丕自幼随父从军,金戈铁马,征战大江南北,打败强敌一统中国北方。曹丕善骑射、好击剑。年仅五岁时,曹操便教他射箭。十岁的时,跟从父亲曹操南征时,曹操的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及侄子曹安民等人皆不幸阵亡。而年仅十岁的曹丕却从乱军中“乘马得脱”。由于其哥哥曹昂早年战死沙场,他就自然成为曹家长子,倍受父亲重用与栽培。24岁就官任五官中郎将及副丞相之职。最后帮父完成统一北方大业。曹丕自言“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还自称“君子虽有文章,必有武备也。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曹丕还说过“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在一次与武将们喝酒论武的会上,号称“善有手臂,晓五兵”可以“空手入白刃”的奋威将军邓展不服气曹丕,主动要求与他比剑。曹丕凭借他高超迅疾的剑术,三次轻易击中奋威将军邓展的手臂,一次戏击其面部。曹丕的剑法可谓精湛高超,甚至为称为无下敌手……
曹丕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帝王,是一位文韬武略雄心勃勃的人物。父亲在时,他即可谓一个弓马纯熟统领千军万马的将才,也可称为一个安邦定国的文臣。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其父曹操病故,他代领汉丞相之位,不久汉献帝刘协就把皇位“禅让”给他。曹丕代汉自立,称帝,国号为魏,改元为黄初。曹丕还追封其父曹操为魏武帝。曹丕还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和巩固了士族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丕加封孙权为吴王。曹丕在位也只七年,在位间对天下采取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为饱受战乱的中国北方的安定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曹丕是历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学家,少有逸才,性好文学,博闻强识。自幼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曹丕现存辞赋约30篇,诗歌40首。曹丕自己曾著作函札文章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其有集23卷,又有《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可惜多已散佚。《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早已亡佚,今仅存《白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曹丕的《典论·论文》和《又与吴质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专论。
曹丕曾下令,命王象等儒学者们撰集经传名曰《皇览》,《皇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类书。它把先代经传典籍,随类相从,重加编排。全书规模很大,凡千余篇。《皇览》可以说是曹丕在文化事业上的巨大贡献,可惜早已散佚。
曹丕可以说是当时文坛领袖,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导人。虽说邺下文人集团是在曹操一手扶持下形成繁荣起来的,但曹操年龄大权位高,军政务繁忙,不可能真正的融进邺下文人集团。也不可能总去参加邺下文人不断的开展的各种各样的聚会唱和等活动。而曹丕和建安七子没有多少隔阂,交情深厚,常常与他们“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亲密无间。孔融被曹操杀后,曹丕以重金向天下广徵孔融的文章。陈琳,徐干,刘桢等才俊不幸死于当时流行的瘟疫后,曹丕也把他们的遺文编撰成集。曹丕为邺下文人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最早出现“建安七子”称谓的。“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建安七子的作品虽然大都失传已久,但是他们能有幸流传下来的少量作品足以闪亮照耀中国文学的历史天空。“回头四向堂,眼中无故人。”当好朋友一一离他远去,曹丕是孤单的忧伤的……</P>
<P>
古朴雄峻、深沉博丽、慷慨刚健、风清骨俊 、气势豪迈、真情毕露,文风悲凉、情文并茂、诗如其人。这种昂扬悲烈的文风、诗风,便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风骨”。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鴈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写出如此忧郁感伤诗篇的正是戎马一生,指挥过千军万马的魏文帝曹丕。生命是多情的,而生命又是脆弱的。因此生命难免又是忧伤的。或许曹丕亲眼目睹过见过太多人的苦难与死亡,或许他亲历哥哥等亲朋战死沙场,或许他从小就有从乱军中逃脱的经历,使他更能知道生命的美好,更能珍爱生命。正是战乱的年代,战场的撕杀孕育了悲天泯人的情怀的天才诗人曹丕。
魏文帝曹丕的诗歌里虽有英雄之气但更多更动人的是他的文人气。魏文帝曹丕的诗歌里既有男人志又有女儿情。一个金戈铁马,戎马一生的帝王写出磅礴壮丽的诗篇并不希奇,希奇难得的是他能写出如此细腻动人的感伤。魏文帝曹丕可以说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帝王之一。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有一位伟大的父亲还有一个天才的弟弟。他们的光芒掩盖了他的光辉……其实以曹丕的文识才学,无论放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耀眼的,都是动人的。
晋代的刘勰云在《文心雕龙》中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军之重,妙善辞赋。”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虞说:“曹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曹操的诗胜在气势与境界,他的两个最出名的儿子曹丕子恒与曹植子建都是天才的诗人,他们的文学天赋都要比他高。但曹植的才干更高,其诗如天籁之音,天马流空高高在上。为众多学者文士所推崇景仰。但也有不喜欢的,如明文学家王世贞就说:“子建天才流丽,虽名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而曹丕的天赋是诗人伤春悲秋的敏感,细腻的感悟感伤。所以有人谓之曹植的诗如仙,曹丕的诗如人。读曹操曹植的诗篇更多的是令人仰慕与倾佩, 而读曹丕的诗则更多的是动容。虽曹丕之诗名不如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但魏文帝的诗歌却最像文人。相比之下曹丕更容易令人感动,因为他诗篇里流露出的细腻的感伤,更能令人产生的共鸣。明朝锺惺在《古诗归》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魏文帝曹丕笔致委婉深细,敏感忧伤,音调和谐畅,抒情写意如行云流水雕琢无迹。柔情丽质、风调苍凉、辞藻华美而雕琢无迹,曹丕的诗里总有一种诉不完的凄婉哀怨之情。这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魏文帝曹丕之诗更多的不似帝王之诗,缺少王者的霸气,却溢满游子思妇之情。“建安风骨”大都乃阳刚之美、劲健之美,而魏文帝的诗歌却偏有女子的阴柔细腻之美忧伤之美。简洁流丽的词句里流露出的淡淡的生命的忧伤却能震撼人心。他的不同,也是他的高明。
魏文帝曹丕的诗歌里既有男人志又有女儿情。</P>
<P>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最著名的诗篇就是《燕歌行》了,此诗歌可能是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他跟随父亲北伐乌桓的战争时所做。因为战事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魏文帝曹丕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文帝对七言诗的形成有重要贡献。《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燕歌行》是中国诗歌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可以说这首《燕歌行》是七言诗之祖,也是叠韵歌行之祖。《燕歌行》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且都是平声,笔致委婉,格调清丽,感情缠绵。此首诗歌的意义巨大,开创了中国七言诗的兴起与兴盛。梁启超:“《燕歌》格调,尤为唐人七古不祧之祖,在文学史上,永远有他特殊地位。”王夫之评道:“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殆天授,非人力。”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丧乱悠悠过纪。白骨从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以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
“居世一何不同。富人食稻粱。贫子食糟与糠。贫贱亦何伤。禄命悬在苍天。今尔叹息将欲谁怨。”
“上留田。上惭沧浪之天。下顾黄中小儿。奈何复老心皇皇。独悲谁能知。”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歌以咏言。诚不易移。鸣条之役。万举必全。明德通灵。降福自天。”
“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从这些诗篇里可以看出魏文帝曹丕雄怀天下,心装人民。看到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他首先想到的是农民丰收的情景。
魏文帝下诏曰:“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卫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脩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脩,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
魏文帝下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己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魏文帝下诏曰:“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定,敢有私复雠者皆族之。”
……
魏文帝下过很多诏书,可以看出他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康。对一个帝王来说对人民有如此仁爱之心,实在难得。魏文帝谥号中的“文”字不是随便叫的,帝号中“文”指是指治国安邦,休生养息,使民安乐。这实在是对帝王的最高赞美与评价,这个文的胜过武。“文帝”不是一般帝王所能担当得起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其父传位给曹丕没有错,曹操没有看错人。可以说魏文帝称帝以来的所做所为对得起天下人民……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 </P>
<P>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P>
<P>《清河作诗》</P>
<P>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P>
<P>《猛虎行》</P>
<P>与君媾新欢。托配于二仪。充列于紫微。升降焉可知。梧桐攀凤翼。云雨散洪池。</P>
<P>魏文帝曹丕写的这些情诗极有可能是写给自己曾深深爱过的绝世美人甄氏的。公元204年曹操大军打败袁绍,功破冀州时年方十八的曹丕,率军率先杀入袁氏府舍,见着悲伤慌乱的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年方二十岁的甄氏一见钟情,下定决心娶了以婚之妇的甄氏做为自己的结发妻子。曹丕和甄氏成婚不久就又随父征战南北。曹丕肯定很爱甄氏,但甄氏不可能会很快爱上曹丕。据说年仅十三岁的曹植很喜欢这位二十岁死了丈夫的神仙姐姐。曹植时常往甄氏那跑,随着时间的流逝积累和曹植的渐渐成长。他们慢慢相处出感情。传说是曹植与甄氏有染。曹丕不知道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狠心下令杀了甄氏。但曹丕一定会很后悔。他时常对身边的宫女发怒,谁能理解他呢好朋友都一一离他远去,自己最爱的女人不爱自己,却心属自己的亲弟弟。公226年,年仅四十岁的魏文帝曹丕郁郁而死……临终前,曹丕立甄氏的儿子曹睿为皇位继承人。曹丕还把后宫中的大部分姬妾都放归娘家让她们另嫁。曹丕放过了自己的情敌政敌曹植,却没放过他最爱着的女人。可以说曹丕对得起天下大多数的人,却最对不起自己曾深深爱过的女人……
魏文帝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在《与王朗书》中也说:“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曹丕将事功与文学并重,认为两者都可以获得人生的不朽,提高了文学的地位。</P>
<P>曹丕还说:“年寿有时而尽,乐荣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些诗篇正是他壮志情怀的真实写照……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4 16:37: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