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7|回复: 3

转 炎黄子孙及中华民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 2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说炎帝和黄帝是我们共同的二位祖先,当然也是台湾、港澳以及世界上一切
华人的共同祖先。近年来,“炎黄子孙”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由
文人学者扩大到社会各界并进入了政府要人的谈话和官方文件,大有取代“中华民
族”或“中国人民”二词的势头。这不能不引起稍有历史常识的人的不安。
    到目前为止,夏文化遗址虽然已见到发掘的报道,但还有待专家的鉴定和认可
。比夏代更早的黄帝炎帝时代更找不到任何物证。根据现有的历史知识分析,黄帝
、炎帝只是当时众多部落首领中的两位,尽管他们是最强大的首领之一,但活动范
围和影响力还是有限的。一般说来,不可能超过以后的夏和商。即使从文字记载看
,我们也只能把他们看作传说人物。司马迁写《史记》时已经无法找到可靠的史料
,只是采用了《春秋》、《国语》的成说。如果没有新的史料或物证发现,我们大
概不可能比司马迁更高明吧!
    根据《史记》的记载,我们这两位老祖宗原来是一对冤家。炎帝本是天子,但
实力衰退,统治不了诸侯;而黄帝却文武并用,软硬兼施,争取到了诸侯的拥护。
于是黄帝集中兵力,并动用了豺狼虎豹,与炎帝打了三仗,将他击败。炎帝倒也很
识时务,甘拜下风,作了黄帝的属臣,两个部落也联合了。以黄帝为首的炎黄联合
部落统治了黄河流域,繁衍了无数炎黄子孙。
    但是从《史记》的记载看,当时也还有众多的诸侯,他们显然只是黄帝和炎帝
的属臣,而不是家族。莫非这些诸侯都绝了后?或者他们都迁出了中国?否则中国
今天总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他们的后代,而不是出自炎黄一系。
    退一步说,即使早期的华夏族的成员都是炎黄的后代,史书上也还记录了大量
非华夏部族。这些部族有的被华夏族打败了,被强制吸收了,但并没有被在肉体上
消灭,同样会生儿育女。考古发掘成果已经证明,全国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
址可以分成多种类型。近年来在长江流域、燕山山脉、东北地区、四川盆地的考古
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早期文化的多元性。直到春秋时期,中原还有不少非华夏的
部族,更不用说在中原以外地区。这些部族只有少数迁出了今天的中国,而大多数
都逐渐融合在华夏族之中了。可以说,到秦始皇统一时,华夏族已经是民族大融合
的产物了,其中纯粹的炎黄子孙恐怕已经是少数了。
    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在同化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虽然也少不了武力的强制,但却
有一种积极的传统,那就是并不过于重视血统关系。任何异族只要与汉族认同,接
受汉族文化,就可以成为汉族的一员,而并不考虑他们的血统及是否曾与汉族婚配,
对于异族的杰出人物,一旦能为汉族政权效劳,统治者同样会委以重任,与任用汉
族臣僚并无二致。所以虽然历史上汉族同其他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也相当频繁,但在
汉族内部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清查血统一类的运动。
    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受到歧视和迫害,但来到中国的犹太人却长期过
着和平生活,得到汉人的平等对待,以至他们逐渐失去了保持本民族特征的心态,
终于在汉族中消失了。这就是个很有力的例证。
    从秦汉以来,由北方进入黄河流域的非华夏民族至少有匈奴、乌桓、鲜卑、羌、
氐、羯、突厥、高丽、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维吾尔、回、满等,其中
有的来自遥远的中亚和西亚。这些民族中,一部分又迁回了原地或迁到中国以外去
了,但相当大一部分加入了汉族,有的整个民族都已经消失在汉人之中了。在南方,
随着汉人的南迁,原来人数众多、种族繁杂的夷、蛮、越、巴、棘、僚、俚等等,
有的已经完全消失,有的后裔的居住区已大大缩小,原来他们的聚居区大多已成为
汉人聚居区。南方的汉人事实上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在今天的十
亿汉人中,地道的炎黄子孙反而是“少数民族”。即使是汉人,如果只认炎帝、黄
帝这两位老祖宗的话,也有点对不起自己的亲祖宗了。
    何况今天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非汉族的五十五个民族中,像俄罗斯、塔
吉克、乌兹别克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炎黄二帝拉上血统关系,难道他们也得称为
“炎黄子孙”吗?在台湾和东南一些海岛的先民中有马来人的成分,岂能滥用炎黄
子孙的概念?

    世界上大概不存在绝对纯血统的民族;如果有,也必定会退化以至消亡。华夏
族由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并非只
是依靠了祖先的伟大或血统的优良,而是由于不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凝聚了各
民族的精华。同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来自组成她的各个民族,来自各民族自身
的创造力和共同的凝聚力。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的刊物和独立各省一度使用黄帝纪年。这一方面是反对
帝制的表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狭隘的民族情绪。就像革命党人一度提过的“驱逐
鞑虏”、“种族革命”一类口号很快为“五族共和”的政纲所代替一样,黄产纪年
很快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但几千年形成的民族心理的变化,却不像改变纪年那样容易。中华民族共同的
民族感情的形成和巩固也还需要时间。但如果我们从传统的天下观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不把汉族的观念和情感当作中国各民族的共性,在观察历史时不囿于传统的中
原王朝的范围,那末对“炎黄子孙”一类说法就能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

发表于 2005-11-1 21: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FONT size=+0>红山文化玉雕熊龙——破解黄帝传说之谜</FONT>
<!--prefix_sub_header-->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5日 19:05)
</FONT></P>
<P align=left>  多少年来,包括黄帝祖籍在内的有关传说只见于古籍记载,然而均无考古实证。近年来,红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龙的发现,为古籍中包括黄帝祖籍在内的有关传说提供了重要实证。 </P>
<P align=left>  <B>扑朔迷离的黄帝传说</B> </P>
<P align=left>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考古专家郭大顺说,在中国的编年史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五帝时代”因无地下史料,所以只能凭借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尤以黄帝的传说最为引人关注。 </P>
<P align=left>  据《史记·五帝本纪》等古籍记载,传说中黄帝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相传轩辕生活的时代,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微,各部落之间经常“龙战于野”,互相征战侵略,残害百姓,但是神农氏没有能力去征服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轩辕就不得不动用军事力量去征讨他们。 </P>
<P align=left>  当时,炎帝想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经常扰乱各部落。于是,各部落就拥戴轩辕为部落联盟领袖,与炎帝作战。轩辕率“熊、羆、貔、貅、(豸旁加区)、虎”之兵,与炎帝经过几番战斗之后,在贩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来,蚩尤不服从轩辕的命令,发生叛乱。于是,轩辕就向各部落征集军队,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决战,并将蚩尤擒获杀死。这样,天下平定,四方部落都尊崇轩辕做天子,代替神农氏,这就是黄帝。 </P>
<P align=left>  轩辕被尊崇为黄帝后,只要天下有不顺从的势力,就马上去征讨他们,这样,黄帝总是在征讨中披荆斩棘,“迁徙往来无常处”,从来都没有安居消停过。传说黄帝死后,安葬在桥山,由他的孙子高阳即位,就是颛顼。颛顼死后,由重孙高辛即位,就是帝喾。帝喾死后,由他的儿子挚即位。帝挚即位后,发现自己管理国家的能力不如弟弟放勋,就把帝位让给了放勋,这就是帝尧。尧传位舜,舜传禹,禹建立夏朝。 </P>
<P align=left>  古书中有关黄帝传说的记载还有许多,如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让人推算历数,驯化各种鸟兽昆虫等等。然而,包括《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内的这些传说多年来一直缺乏考古实证,令人扑朔迷离。但随着近年来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玉雕熊龙的发现,使古史中有关黄帝的一些传说记载,似乎有了考证的依据。 </P>
<P align=left>  <B>引人关注的红山玉雕熊龙</B> </P>
<P align=left>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辽河流域发现了20余件红山文化时期形似熊龙的玉玦,这种玉雕熊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类型(即马蹄形玉箍、勾云形玉佩、方圆形玉璧及以玉雕龙为主的动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种,在以动物为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中高居首位。 </P>
<P align=left>  这类玉雕熊龙除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及附近建平县出土较多以外,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和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围场县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盖了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大部分。 </P>
<P align=left>  从牛河梁遗址积石冢正式发掘得知,这种玉雕熊龙是悬挂在胸前的。在红山文化墓葬中,位置在胸部的玉器往往是级别最高的,而且这种玉雕熊龙已完全脱离了缀饰和项饰一类装饰功能,更具“神器”性质。其制作采用了难度甚大的圆雕技法,突出首部和全身光素,无额外装饰,代表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风格。造型虽已高度抽象化,然而在已知的20余件玉雕熊龙中,从总体形象到细部处理,却都惊人的一致。它们应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种定制,并对其他红山文化玉器有所影响。 </P>
<P align=left>  红山文化玉器在后世的流传,也以玉雕熊龙最显强势。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后红山文化墓地就出土了这样一件玉雕熊龙,河南省上村岭西周晚期虢国墓地也有这类玉雕龙出土,说明其流传之广。研究良渚文化玉器的专家们还提出,良渚文化玉器中神人图案中的双爪,经古生物学家鉴定,为熊爪。这种“不谋而合”,也很值得注意。 </P>
<P align=left>  至于红山文化玉器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对商代玉器的影响,玉雕熊龙也是最基本的一类。如安阳殷墟就发现了多件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玦形龙,只是已为扁体,体上刻画龙鳞纹,首部也已规范化。可见,玉雕熊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P>
<P align=left>  <B>玉雕熊龙为黄帝传说提供重要实证</B> </P>
<P align=left>  如果玦形玉雕龙是以熊为原型的话,那么对这种玉雕龙及其在红山文化中的地位,就应“另眼看待”。 </P>
<P align=left>  据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发掘成果,红山人崇拜人的偶像为群神围绕的主神,同时崇拜的动物有兽有鸟,也不只一种,应也是有主有次的。由于熊龙在红山文化崇拜动物中的特定地位,推测它可能与红山人崇拜的动物神中的主神有关。 </P>
<P align=left>  据考古专家郭大顺研究,红山文化及其所在的辽西地区,是中国东北文化区的一部分,又是东北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交汇的前沿地带。东北文化区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为主,熊崇拜本是渔猎民族所特有的习俗。红山文化以熊为主要崇拜对象,正反映其东北渔猎文化的地域特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P>
<P align=left>  自从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发现后,多有与史籍传说中的五帝相联系。如以熊崇拜作为一条证据的话,那么就与史载的“黄帝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有所联系了。据史学家研究,在中国古史五帝传说的记载中,五帝时代可分为两大阶段,五帝前期以黄帝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地域多与北方地区有关。 </P>
<P align=left>  据郭大顺介绍,黄帝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地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羆、貔、貅、(豸旁加区)、虎”,一般以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熊”等记载。 </P>
<P align=left>  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色彩。所以,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提出:“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 </P>
<P align=left>  如果红山文化以熊龙为动物神的主神一说得到进一步证实,那将为古史中有关黄帝传说的记载和考证提供了一个重要实证。神奇的玉雕熊龙,也许是解开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的黄帝乃至五帝传说的一把钥匙。(记者 丁铭) </P>
<P align=left>责编:陈玥  来源:新华社</P>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就留这一个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 1:36: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2 08: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欢迎楼主及楼上!!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2: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血统汉族也许早已不是什么血统范畴的民族,早就类似美利坚了,尽管我们民族里有这样那样的所谓的劣根性,尽管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不那么和谐理想,也许生活中还因为别人的不宽容而感到不自在
但是,我还是自豪我是汉族,因为我们的传承不断的文化,我们共同的国家
也许我是匈奴人/鲜卑人/甚至犹太人的后裔,那又怎么样呢?我现在是中国人,是汉族人,我的血管也许没有炎黄的血液,可是,他的精神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从里到外,我还是汉人,还是中国人,我自豪我是中国的汉族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20:15 , Processed in 0.1376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