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回族马姓 </P>
<P>马姓主要传自嬴姓,但早在西汉时就有异姓汇入。唐宋以后,随着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及各少数民族汉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采用汉姓,马姓便为其中采用最为广泛的姓氏之一。从此以后,马姓中的一部分人就不再是纯粹的汉族血统,马姓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P>
<P>回族1990年人口为860多万,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o(︶︿︶)o 唉、陕西,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云南等省(区)分布也比较多,全国多数县、市都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 </P>
<P>一、回族 </P>
<P>回族形成为一个民族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它以13世纪迁入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包括7世纪以来侨居东南沿海广州、泉州等商埠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及其后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中国娶妻生子,世代繁衍,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成为回回的一部分。 </P>
<P>在形成初期,回族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回族居住分散,多与汉人杂居,接触、交往密切,尤其是汉人成分在回族中日益增多,遂习惯以汉语作为共同语,而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 </P>
<P>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原意是“顺从”,指顺从该教惟一信奉的“安拉”(真主)的旨意。公元7世纪由麦加入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约于7世纪中叶由来华侨居的阿拉伯、波斯商人首先传入我国。 </P>
<P>作为回族文化与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姓名随着回族的形成与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 </P>
<P>唐高宗永徽二年,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开始,经有宋至元初,在此期间,阿拉伯、波斯商人已大量来到中国,他们的商船不仅开进广州、泉州、杭州等地,而且沿运河北上到达山东济宁,足迹遍及中原和西北。人们称他们为“胡贾”、“番客”,又称那些留居于中国的“胡贾”、“番客”为“土生番客”,意即中国回回的先民。这些先民严格恪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使中国回回名字一开始就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说,没有姓,只保留着阿拉伯、波斯的人名构成方式,有父名、祖父名,有尊号、别号,为了区别雷同,再加上家乡名或职业名。全名排列为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其中族名亦即姓。为了简便起见,往往只称本人的名和姓,有时只称姓。此外,阿拉伯人还有个古老的习惯,即不称名也不道姓,而是以别号称呼,表明自己是某人的父母或儿女。使用汉姓汉名是极个别的现象,只有极少数久居中国的商人、学者、官吏,唐宋时因慕华风而采用汉姓汉名,如唐宣宗大中二年考中进士的大食国人李彦升、随唐僖宗入蜀的李铉等。 </P>
<P>13世纪初,回回人名基本与唐宋时期的情况相同,绝大部分人仍然没有姓,如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全名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原为阿拉伯语,“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族的太阳,“乌马儿”意为长寿。 </P>
<P>自 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到1258年攻陷巴格达,蒙古人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每次胜利之后,都有大批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调迁到东方来,他们构成了回回民族的雏形。这些人后来多在中国定居下来,并与当地女子主要是汉族女子结婚繁衍。在回汉两族人民的姻亲关系中,古老的中华文明必然影响回回人。作为汉文化重要特征的汉姓与汉名,也必然影响回回姓名文化。 </P>
<P>明代回回“多已更姓易名”,乃至达到“相忘相化”的地步。17世纪至解放前,是回回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汉姓汉名已经成为回回姓名的基本形式,如清初回族诗人马世俊、回回诗人马云龙、伊斯兰教学者马德新、现代文学家马宗融等。尽管如此,回回名并未消失,至今回回中仍然流行着为婴儿取经名的习俗。 </P>
<P>解放以后,回回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与保护,他们与过去一样,普遍采用名字前冠姓(回回姓或汉姓)的命名方式,名字亦有汉名与回回名两种。回回名前一般不加姓,但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回回中,也有人在回回名前冠姓,如马伊不拉以此作为自己的学名。但在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中,父母一般不再为孩子取回回名。 </P>
<P>
<P>二、回族马姓 </P>
<P>回回中马姓众多,从直接原因来看,与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名的音译,尤其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在明代的许多著作,如马欢的《瀛涯胜览》、黄瑜的《双槐树钞》、何领远的《闽书》以及《明史》等中,都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首音“穆”均译作“马”。明代的这种译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如清代徐珂的《西域水道记》、魏源的《海国图志》、齐韵士的《番部要略》等,皆沿袭明人译法,将回回人名中的首音“穆”译作“马”。更有甚者,则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圣人。 </P>
<P>此外,回回马姓中还有皇帝赐姓的,如明代天文学家马沙亦黑就是明太祖赐姓马。他本是西域撒马儿罕人,才识卓越,尤其精通历法。明洪武十二年,马沙亦黑来华,入觐明太祖朱元璋,被授予“刻漏博土”。朱元璋还赐他汉姓“马”,命他修正中国历法、制造浑天仪,对于其他同行者,则设立回回博士馆,以礼安置。洪武十五年,马沙亦黑被明朝任命为翰林编修,奉命与吴宗泽等翻译元朝在大都(今北京)所藏的秘籍,其中包括《回回历法》。不久,他又任职于内灵台太史院,永乐三年,世袭秋官正职,被尊为钦天监回回太师。马沙亦黑先后著有历算12种以及《回回历》、《法象书》等篇,为明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P>
<P>回族不像汉族那么重视姓氏谱系,可以任意选择汉姓使用。这自然又使一部分回回选用汉族的大姓之一——“马”为姓,从而增加了回回马姓的人数,提高了它在回回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P>
<P>回回马姓常常以地区分别支派,正如《山东曹州马氏宗谱》序言中所称,“吾马姓氏虽多,多有同姓而不同宗者,氏宗之分尉皆以其始祖所居之地,如在曹州者曰曹州马,在郓城者曰郓城马,至于州、谷亭(今山东鱼台县),莫不如此”。 </P>
<P>追根溯源,回回姓与它的族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中国回回先民主要是由元代进入中国信奉伊斯兰教的外国商人与汉、蒙古、维吾尔等族相互融合、发展而成,因而回回姓具有多元化的特色。</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9 14:30:5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