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08|回复: 17

[詩文丹青之道] 致诸位诗友,金刚之乱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9 15: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读诗经年,有些个人感受给本论坛的诗友们商祺. </P>
<P>   诗是什么? 是一个还有争论的东西。现代诗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一些近年的得奖作品,不堪入目。</P>
<P>      每种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法文,英文传统诗里,也有一定的音律格式。所以我们翻译界常说,诗是无法翻译的,只能翻译诗的“大意”,也就是说大致意思。中国传统的诗词,规定平仄和压韵,也是逐步形成的。从各种语言文化的诗的角度看,并没有特别与众不同。当然,中国文字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文诗的辉煌和特色。</P>
<P>     中国传统诗的写作和欣赏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逐步完备的。应该说,和现代人的生活和语言环境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由于近五十年政治因素对传统的东西的歪曲和打击,造成了传承和习惯方面的断代。</P>
<P>      对于有兴趣中国传统诗词的朋友,的确是一个不简单的历程。要读懂古人的诗,那么的经典典故,古人可以倒背如流,而且一提出来,大家心领神会,言简意赅。到了今天,你不懂,或者不熟,就无法体会这种感觉。至于平仄格律,不过是诗词里的末节,但却是最基本的规矩。 并不是说规矩不能改,而是现在没有人有水平改。近体诗的形成和六朝文学很有关系,绝对不是一两个人拍脑袋能够想出来的。看六朝文人的诗,有些已经不自觉的出现了律句。很多初学诗的朋友说难,其实,古风一类东西,并不一定说是要学了近体才能写,唐以前还没有近体诗,还是有很多好的古诗。但是,其实写诗,近体更容易,要把古风写好,那是更难更难了。不要说随便哼几句有古味的句子,压个韵就是古风。</P>
<P>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没有一样可以速成的。都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和学习。而且,在今天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唯一能维持的,是兴趣,是对中国古老传承文化美感的兴趣。现代人最容易浮燥,这是社会状况决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时间的利用率,都比古代大大提高了。我们不再能象古人那样,十几岁的孩子对经典如此熟悉。</P>
<P>    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学习,这样,才能吃透古人诗词的微言大义。这个是要花大量时间的,是绕不过去的。写传统诗词,也不是很简单的,有的朋友看了格律就说门槛高,其实格律只是最基础的东西,真正门槛高的在后面呢。在现代社会,传统诗要复兴是有很大困难的,这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关了。但是,作为传统诗词的爱好者,还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学习。</P>
<P>     对于朋友们喜欢古代诗词的美感的,我们多读多分析,自己要学写,则最好按规矩来。一般说来,规矩是死的,我们要先按规矩然后不拘泥于规矩。连字都不会写,说要学书法,不是缘木求鱼吗,这和拿墨水往画布上泼的所谓“现代艺术”有何不同?等有了功夫,特定的时候,你爱发挥是可以的。</P>
<P>    当然,初期学习需要一段时间,这是没有办法的。即便是在古代,诗词也是少数人欣赏和把玩的东西。没有唐代那么几十个杰出的诗人,唐诗也不会流芳百世了。诗,是表达个人感情,有时候是写给特定的环境和个人的,不可能太普及。有的朋友认为门槛高,可以去学“门槛”低的现代诗,(我不认为那些算诗)。</P>
<P>     中国传统的武术,书法,音乐,没有一样可以速成。诗也一样。对现代人来说,是难了点,所以难以流行。过去跟着学太极拳的人多,下了几个月工夫,多数人都放弃了。我也理解,毕竟靠这个不能吃饭,天天汗流浃背腰算腿疼,很多人不愿意坚持。所以现在太极操,太极舞蹈盛行,真正出手见红,一哼一哈胜负立判,当年打到京师无对手的杨无敌,是看不到了。(也有朋友可以说,那是落伍的东西,我有手枪,还学那个干嘛,可以淘汰在历史中了,那样,我只能说,有的人不愿意他消失掉,至少作为搏击艺术)</P>
<P>     放到传统诗来说,对今人来说,无论是欣赏和写作,要沉得住气的人,的确不多。因为现代人很多都是抱着玩一玩,轻松一下,随便看看的态度。这样,的确是学不好的。</P>
<P>     所以网络上写诗的人千千百,多数是涂鸦的滥竽充数的作品,只有少数网站诗三百,菊斋等的诗还算能看。如果真心喜欢诗词,还是希望大家多去学习,多读古人作品,如果只是随便玩玩,不在我讨论范围。不过,传统诗对随便玩玩的人来说,门槛是高了。所谓不拘泥格律的论调,我不赞同,说点不客气的话,不过是给自己的懒惰找点借口罢了。如果自己先能写一手漂亮的格律诗,再来提反对意见,至少更有说服力一点。</P>
<P>    最后,祝愿诸位诗友多有好作品。</P>
<P>   金刚一家之言,诸位听过笑过看过,一个耳朵进去,另一个耳朵出来便可。</P>
<P>    最后赠落花兄绝句两首。</P>
<P>错付悲欢一网间,虚名见说齿犹寒。信手篇章涂到厌,椎心文字渐知难。 
蒙学当时三百篇,不应只作等闲看。新来渐觉诗成病,始计别君多少年。 </P>
<P> (本贴本人不作任何回复,诸位各取所需。扳砖或鲜花,与我如浮云)</P>
发表于 2005-11-9 18: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P>赠金刚兄浮云一朵....</P><P>偶是很同意滴...格律就好比是练字时的米字格,如果字都写不方正,什么得意忘形都是扯淡</P>
发表于 2005-11-9 21: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贈金剛兄清風一襲。
发表于 2005-11-9 2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11-12 01: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P> 不同意。</P><P>  诗是什么?诗是不是少数人把玩的?不妨了解一下诗的发展史,最初政府专人采风搜集诗,整理后而有《诗经》,那些诗是唱出来的。而后是汉乐府,乐府诗、乐府诗,也是配乐唱的,古风古体诗或失传或不时尚或因为其它原因了没人唱了,隋唐又发展出近体诗,宫体诗的代表作《玉树后庭花》被称为靡靡之音,王维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白居易的《长恨歌》不都是以唱的方式流传?等到少数人把诗和单乐分隔开,诗不能用唱来传播也就开始衰落了,于是词又应运而生,可以说起初的词其实就是诗的继续,所谓“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等文人们把词折腾成唱不得的词,明清就出现小曲,小曲再发展成戏曲——都是唱的!同时辉煌的也有小说,可戏曲的光彩也未被遮掩。戏曲渐渐淡出,但各种歌曲歌词却兴旺起来,直到现在。</P><P>  如果我们透过表面现象,不难看出诗的本质、词的本质、戏曲乃至流行歌曲的本质,它的兴衰存亡是由其与音乐的联系程度决定的,从本质上看,可以说诗并未衰落,它始终在传承发展,推陈出新.现在所谓的"走入死胡同"只是的诗中远离了音乐而变得陈旧的一种格式而已,而且也只是路窄些,仍有人喜欢那种格式,但喜欢的人也不需伤感哀叹吧?正如电灯代替油灯蜡烛,都是为了照明,若喜欢油灯蜡烛,不妨把电灯做成油灯的样子,或偶尔用用蜡烛,没人会因为是传统而放弃电灯追求油灯蜡烛吧?</P><P>  诗讲平仄、押韵,是为了方便歌唱,词讲平仄、押歆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因为那时多数是先有曲调,再有文词,正所谓移船就岸,音符是岸,文字为船,岸既已远,仍要求严格按那套规矩来学诗才是刻舟求剑呢!各位不妨看看《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那段。诗贵有感而发,所谓诗以言志,诗以寄情,要学诗,先敏锐自己的感觉,丰富自己的内心,独立自己的思想,然后言为心声方为上品!</P><P>  学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倒退,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振兴,应该是象文艺复兴那样,以旧瓶装新酒,借尸还魂学古人的精神,而不是邯郸学步学那点规则规矩!! </P><P>  我真心希望,拿起古人的葫芦不是为了画瓢,而是为了能象古代国人创造自己的葫芦那样,象西方人通过文艺复兴创造西方人的葫芦那样,学会创造现代国人自己的葫芦!我们不做王莽!!</P>
发表于 2005-11-12 0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P>  衰草已为西风冷,冰霜一掬眼眸新,但从清香知雅意,不用颜色媚人心!</P><P>  ————这是从前学诗时旧作,略改两字,愿与诸君共勉。</P>
发表于 2005-11-12 02: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荔乔</I>在2005-11-12 1:05:22的o(︶︿︶)o 唉:</B>
<P>  诗是什么?诗是不是少数人把玩的?不妨了解一下诗的发展史,最初政府专人采风搜集诗,整理后而有《诗经》,那些诗是唱出来的。而后是汉乐府,乐府诗、乐府诗,也是配乐唱的,古风古体诗或失传或不时尚或因为其它原因了没人唱了,隋唐又发展出近体诗,宫体诗的代表作《玉树后庭花》被称为靡靡之音,王维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白居易的《长恨歌》不都是以唱的方式流传?等到少数人把诗和单乐分隔开,诗不能用唱来传播也就开始衰落了,于是词又应运而生,可以说起初的词其实就是诗的继续,所谓“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等文人们把词折腾成唱不得的词,明清就出现小曲,小曲再发展成戏曲——都是唱的!同时辉煌的也有小说,可戏曲的光彩也未被遮掩。戏曲渐渐淡出,但各种歌曲歌词却兴旺起来,直到现在。</P>
<P>  如果我们透过表面现象,不难看出诗的本质、词的本质、戏曲乃至流行歌曲的本质,它的兴衰存亡是由其与音乐的联系程度决定的,从本质上看,可以说诗并未衰落,它始终在传承发展,推陈出新.现在所谓的"走入死胡同"只是的诗中远离了音乐而变得陈旧的一种格式而已,而且也只是路窄些,仍有人喜欢那种格式,但喜欢的人也不需伤感哀叹吧?正如电灯代替油灯蜡烛,都是为了照明,若喜欢油灯蜡烛,不妨把电灯做成油灯的样子,或偶尔用用蜡烛,没人会因为是传统而放弃电灯追求油灯蜡烛吧?</P>
<P>  诗讲平仄、押韵,是为了方便歌唱,词讲平仄、押歆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因为那时多数是先有曲调,再有文词,正所谓移船就岸,音符是岸,文字为船,岸既已远,仍要求严格按那套规矩来学诗才是刻舟求剑呢!各位不妨看看《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那段。诗贵有感而发,所谓诗以言志,诗以寄情,要学诗,先敏锐自己的感觉,丰富自己的内心,独立自己的思想,然后言为心声方为上品!</P>
<P>  学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倒退,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振兴,应该是象文艺复兴那样,以旧瓶装新酒,借尸还魂学古人的精神,而不是邯郸学步学那点规则规矩!! </P>
<P>  我真心希望,拿起古人的葫芦不是为了画瓢,而是为了能象古代国人创造自己的葫芦那样,象西方人通过文艺复兴创造西方人的葫芦那样,学会创造现代国人自己的葫芦!我们不做王莽!!</P></DIV>
<P>漏洞百出的東西。連葫蘆都沒有拿起過,大言不慚說什麽創造。軟文革麽?
<P>少拿香菱學詩說事,不管格律的前提是有了奇句,奇句呢?</P>
发表于 2005-11-12 03: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荔乔</I>在2005-11-12 1:05:22的o(︶︿︶)o 唉:</B>
<P>  如果我们透过表面现象,不难看出诗的本质、词的本质、戏曲乃至流行歌曲的本质,它的兴衰存亡是由其与音乐的联系程度决定的,从本质上看,可以说诗并未衰落,它始终在传承发展,推陈出新.</P></DIV>
<P>建議別糟蹋詩詞了,還是寫流行歌曲的歌詞吧,能寫得出下面這樣的歌詞倒也教人佩服:
<P>《一程山水一程歌》 任天鸣
<P>词、曲梁文福,编曲陈志群
是我将愁耽成醉 醒作睡/还是愁与我的心 共已累/
非我赋诗诗赋我/非我饮酒酒饮我/何时鞋声经已沾上苍苔冷/
世上何物最易催 少年老/半是心中积霜半是人影杳/
非我离月月离我/非我思乡乡思我/归得昔日桥边红药不识人/
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着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
是我经过春与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旧/
夜深孤灯照不悔/回首清江尽是泪/风情拍肩怕见明月减清辉/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笛疏雨寒吹徹/梦在叶叶声声尽处轻轻和/</P>
发表于 2005-11-12 10: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P>庄主啊,你可以批评别人的不足,但是,感情色彩可以不可以表带进去啊。</P><P>虽然我不是那个人,但是,看了你说的话,也觉得不是很舒服。</P><P><FONT color=#6f2bd5>漏洞百出的東西。連葫蘆都沒有拿起過,大言不慚說什麽創造。軟文革麽?</FONT></P><P>这句话就表说了吧,搞得上纲上线的。呵呵,每个人对诗有不同的感受,你不能说,别人的感受和你不同,别人写诗没有按照传统的格律要求,就说人家糟蹋诗吧。那要是照这个情形的话呢,我们这些所谓的“外行”都表写了,免得把中国的好东西给糟蹋了。</P><P>意见不同有争议,这个是很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没办法达成共识,也表太在意,表让别人心里不舒服。和谐是最重要的,没有和谐,是没有办法共处的。你说呢?</P><P>当然,我说这个话,不是跟庄主为难啊,是提醒一些措辞上的,和口气上对别人的宽容。你的境界或许很高,但是,你表以你的境界来要求别人啊,别人的水平跟你还是有差距的,想法也许也不如你成熟,这么要求,这么说话的话,别人可是很吃力的哦。多为别人考虑一下吧!呵呵
</P>
发表于 2005-11-13 01: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P>      很高兴引起庄主如此激烈的反应,不过我还是希望,庄主能抽空多看看书,认真细致地了解一下中国史、中国文学史,或者看唐诗至少看看《全唐诗》而不是什么《唐诗三百首》之类启蒙读物(有人可能不满,但从前私塾就是这样划分的,家父幼时上过私塾)。我之所以没有引经据典进行论证,是因为我以为庄主读的诗多,对典故颇为了解,我说得太细未免有卖弄之嫌;再者我也有七八年不常写诗填词,好不容易才戒掉的僻好也不想过早重拾__诗词如烟酒,是会上瘾的.</P><P>     南宋朱熹《诗集传序》说到诗经说“凡诗这所谓风者,多出里巷歌谣之作”;屈原名作《国殇》即为《九歌》中的一篇,是祭祀用的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就是陈后主的那首《玉树后庭花》;张若虚的宫体诗《春江花月夜》系乐府旧题,属《清商曲  吴声歌》,大家不会不知中国古典名曲中那曲《春江花月夜》吧?名曲《阳关三叠》流传至今,想必知道此曲名称来历的也不少,之所以取名“阳关三叠”是因为诗中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阳关”二字在曲中是连唱三次。李白的《清平乐》是因为杨玉环要听新歌而奉旨所写,唐宣宗悼念白居易的诗中写“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时诗人聚会有人以歌妓唱谁的诗多来定高下,至于词从唐时初现至宋全盛时是不是以唱传播、词是不是可以说是诗的继续,古人早有定论,有兴趣的不妨看看宋人如何评论词,“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是宋人流传下来赞美之言,也不用我多举例了吧?毕竟多年不涉此道,手边无书,只能举些因众所周知而至今记忆深刻的东西,了无新意。</P><P>  至于我所说如何写诗为佳,也是初学诗词看古人评诗论词得来的,我只是很赞同此说法加以实践。我嗜好诗词之时没有文友也没钱,电话都没普及,只能偷偷去书店以书为书友,往返步行要四小时,写诗时家中也无电话,手机还未听闻,诗词又不是为写而写,看法与庄主有异也很平常。</P><P>  至于"葫芦",我的确很少拿了,因为为了放下它我就花了不少时间精力,对自己说了无数遍“等自己老了不用工作赚钱时就有的是时间精力”才暂时忘却那些诱惑,昨天一时兴起进入诗文雅韵,才发觉自己竟仍记得一些七八年前甚至十多年前旧作,还在梅庄庄主的话题后抄了两三篇旧作,有兴趣的不妨去瞟一眼。至于昨天后发那首,是以前咏白菊花的诗。</P><P>  最后说一句,庄主帖中所写“商祺”,并非商讨之意,而是写文言书信给商人时书信末尾祝福之语,有类今人说祝你吉祥、祝你万事如意。</P>
发表于 2005-11-13 01: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那个“商祺”是楼主原帖中的话,误打给庄主了。
发表于 2005-11-13 23: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沒啥好說的。
发表于 2006-5-30 20: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衰草已为西风冷,冰霜一掬眼眸新,但从清香知雅意,不用颜色媚人心!<P>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P><P>照样悦耳 可见平仄之术,小计雕石,难能而骇意 不行也罢 </P>
发表于 2006-12-15 0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P><B><FONT color=#000066>俺不反对楼主,但是更赞成荔乔的观点</FONT></B></P>
<P><B><FONT color=#000066></FONT></B></P>[em17][em17][em17][em17][em17][em23][em23][em23][em2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0:16: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7-4-4 21: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芙蓉倾国</I>在2006-5-30 20:17:14的o(︶︿︶)o 唉:</B>
衰草已为西风冷,冰霜一掬眼眸新,但从清香知雅意,不用颜色媚人心!
<P>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P>
<P>照样悦耳 可见平仄之术,小计雕石,难能而骇意 不行也罢 </P></DIV>

楼上的平仄标注有误了,"一掬"如果我印象中不错的话,当是入声部仄声."不"也是虚字仄声.那首诗斟字用词平平,若不在诗题上画龙点睛,应属章法零乱之作品.
发表于 2007-4-11 16: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P>有个性。</P>
<P>现代诗却并非一无是处。</P>
发表于 2009-6-15 14: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发表于 2009-6-18 11: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果是我写的或者另一个没有名的人写的,谁会认为这个是好诗呢?
所谓诗味,有公认的,有偏爱的
真不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5 05:36 , Processed in 0.0750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