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2|回复: 0

冠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30 19: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FONT size=3>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冕</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8</FONT>年,明神宗的定陵被挖掘,出土的万历帝金丝翼善冠和孝靖孝端皇后凤冠令世人为之眩目。<p></p></P>
<P >金丝翼善冠只是皇帝日常用的冠。它的造型很象无翅软巾乌纱帽,但是全体都用金丝制造,不但有前屋和后山,甚至还有金丝编的“折角”。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26</FONT>克,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4</FONT>厘米,直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厘米。冠上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饰物,龙身龙腿也用金丝制造。令人称奇的是金冠整体均匀透明,人们竟然找不到接头与断丝痕迹。<p></p></P>
<P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凤冠不但工艺精湛,上面大量的珠宝也令人叹为观止。仅以六龙三凤冠为例,除了通体金制和贴翠(翠鸟羽毛),上面还有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珍珠5449颗,尽显皇后的尊贵。<p></p></P>
<P >定陵出土的这些帝后冠冕,毫无疑问是国宝级的文物,而它们又有怎样的含义呢?<p></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自古以来,“冠”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虽然它只不过是衣饰的一个组成部份,却有着相当深刻的含义和影响。直到现在的很多词汇里仍然显露出这样的痕迹。而每一个看似简单的词汇背后,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蕴藏。<p></p></P>
<P >古人的冠冕,与现代人所说的“帽子”可是完全两个观念。中国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以轻易毁伤的。因此除了服装之外,头发也要妥善保护,称为“头衣”。<p></p></P>
<P >“头衣”的种类有很多,巾帻就是其中一种,但是它的地位远远不及冠。讲到冠的历史,可能还早在红山文化时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p></p></P>
<P >汉民族讲究保护头发,成年人是不可以披散头发的。做为成年的标志,男子要行冠行,女子则要行笄礼,从此将头发纹丝不乱地梳理起来。这个年龄,女子一般在十五虚岁,男子一般在二十虚岁。这就是我们仍然用于代指年龄的“及笄之年”和“弱冠之岁”。在“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介尔景福”的吟诵声中,从此告别童年担负起成人的责任,而身边的人也从此用看待成年人的眼光来要求他们,并且给予他们成年人的尊重——不再称呼他们的小名,而是尊称他们的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按规矩,未行冠笄礼的男女,是不能够结婚生子的。因此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冠笄礼的举行时间也因人而异,据记载,周文王十二岁就行冠礼了。<p></p></P>
<P >除非犯了罪或沦落为奴,否则的话,在举行了冠礼之后,男子必须戴冠,女子必须插笄簪。孔子的弟子子路在与敌人激战的时候落了下风,冠缨被砍断,子路慨然道:“君子死,冠不免”,坚持要系好冠。论史者多指子路迂腐,为系冠而终至战败丧命,其实反过来说,子路的举动实际也是一种态度:即使战死,也要维持尊严,不能在敌人面前失冠如奴隶状。齐景公曾趁着酒兴披头散发地坐在车上外出游玩,却被怒不可遏的守门人劈面拦住大骂:“这种人不配做<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st1:PersonName>君!”酒醒后的齐景公羞愧得无脸见人,连大臣都不敢见了。汉武帝的姑妈馆陶公主行止有亏,就将头上的笄簪统统摘下,披着头发向武帝请罪。由此可以想见,在古人的心目中,披头散发不但是最为失礼的行为,更是罪人奴婢的装束。可惜如今的古装片导演大多都缺乏这条常识,于是观众就不得不看见满屏幕披头散发的帝王将相了。<p></p></P>
<P >戴冠与否既然有这样大的关窍,冠的等级制度当然也就应运而生。<p></p></P>
<P >皇帝在正式场合时所用的冠称“冕”,造型很象是在冠顶上加了一道横板。按《礼记》的规定,这块冕板前后都要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串玉旒,每串上有珠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颗。唐朝将冠冕制度进一步完善,十二旒是最高的档次,只有皇帝才可以享受,往下推,皇太子用九旒白珠冠冕,亲王用九旒冠冕、一品用九旒青珠冠冕、二品用七旒冠冕、三品用五旒冠冕、四品五品用五旒冠冕,五品以下只能用无旒的爵冠,也不能称“冕”了。<p></p></P>
<P >单纯的“冠”,种类就更多了。<p></p></P>
<P >冕太重,皇帝平常也是要戴冠的。汉朝皇帝平常会戴一种“通天冠”,这种冠呈长方形,上罩黑纱,冠前有三角形饰物,两侧则用鹬鸟羽或绢帛装饰。在通天冠的基础上,亲王戴远游冠,样式与通天冠相似,但冠上没有了装饰物。官员近侍则戴高山冠,装饰如远游冠,不过顶部不倾斜,据说造型可以上溯到齐国时期。<p></p></P>
<P >汉朝最负盛名的冠要数长冠,又称斋冠、鹊尾冠。它是汉朝官员参加大型礼仪时所使用的冠。如此被重视的原因很简单:它是汉高祖刘邦改进先秦楚冠的创新产品。此冠高七寸广三寸,继承了战国时楚冠高耸的风格。<p></p></P>
<P >以上所述的都是文官冠,武官的冠与文官是有区别的。汉代武冠呈长方形,两端有护耳下垂,还包有巾帻、饰有貂尾。<p></p></P>
<P >唐朝的冠就更多了。<p></p></P>
<P >唐朝用得最多的冠是进贤冠。它延续了汉朝进贤冠的规制,以冠上横梁数目来代表戴冠人的身份。三品以上者梁三道,称“三梁进贤冠”,四品五品者梁两道,往下的文官们就只能有一道梁了。<p></p></P>
<P >武官们仍然戴着武弁并束平巾帻。<p></p></P>
<P >汉代的獬豸冠也延续到了唐朝。这是一种“法冠”,造型源自春秋时的楚文王。据说他曾经猎获獬豸,并依其外形创造了这种冠。在唐朝,这也是司法官员所戴的冠。<p></p></P>
<P >以上所说,多数是上层社会的冠,那么百姓又如何呢?<p></p></P>
<P >百姓虽然没有这么庄重华贵的冠,但是头发也是要束起的,冠也是要戴的。不过为了方便,也为了经济条件许可,他们的头发多用巾帻。与冠冕形制代表等级相对应,巾帻的颜色也与人们的身份相对应。<p></p></P>
<P >战国时期,魏国让有罪的人用丹布包头,秦国则让犯人奴隶用黑布包头。唐朝有个叫李封的县令,手下人犯错则裹碧绿头巾。到元朝的时候,规定娼妓须戴角巾,男性亲属须裹青头巾。明朝永乐皇帝更规定乐户伶人娼妓的男性亲属不但要裹绿头巾,还要穿绿衣服。甚至规定良家妇女若是嫁给了伶人乐户,也从此丧失了戴冠的资格。到清朝以后,“绿头巾”、“绿帽子”就成了一种很不雅观的代称,一直延续至今。<p></p></P>
<P >自古以来,头巾的包裹样式有很多,在民间形成各种风气,这其中尤以儒生巾影响最大。也许是由于头巾比冠冕显得轻松活泼,不喜拘束的名士们都喜欢以头巾包头,魏晋时期就更多了。<p></p></P>
<P >帻就是头巾的另一款延深发展。上流社会戴的冠冕之下,往往也同时有帻巾存在。巾的分枝之一幞头则发展成了俗称的乌纱帽,实际也应该被称为“乌纱头巾”,帽后那两条飘带的前身,就是头巾的两条巾尾。<p></p></P>
<P >乌纱头巾大致分三种,有顶无翅的软巾,配有软翅的巾、配有硬翅的巾。<p></p></P>
<P >最后一种配硬翅的幞头在宋朝大为风行,不但有硬翅,就连主体都变硬了。更夸张的是那两根硬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根翅越来越长,一两尺是小意思,超过一米的都屡见不鲜了。真不能想象插上这两根翅之后,朝堂上的皇帝和官员们都是怎样一个光景。<p></p></P>
<P >除了颤巍巍的硬翅幞头,宋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使用幅巾。在魏晋时期曾经大行其道的松散纱巾又一次成了士大夫和寻常百姓们共同的喜好。<p></p></P>
<P >用巾的风俗顺利通过了元朝,在明朝再一次被发扬光大。明太祖朱元璋追怀先贤,学着汉高祖刘邦的样子,也创制了新的冠帽样式。那就是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过年的孩童头上看见的“瓜皮帽”。很多人都以为它是清朝的产物,实际上它出自朱元璋之手,本来的名称叫“六合一统帽”。这种帽式后来被百姓广泛穿用,头巾就成了身份较高的人所有了。文人戴的头巾,最初款式多为“四带巾”,到洪武三年就改为“四方平定巾”。当然,其它的款式也非常多。<p></p></P>
<P >由于明朝在制定官员服饰等级时参照了唐制,因此除了最常见的巾之外,梁冠(按品级不同从八梁到一梁)、带翅幞头、乌纱帽也成为重要的成份。<p></p></P>
<P >历史上,除了男人戴冠戴巾,女人也有规制鲜明的冠巾制度。秦汉时女子多戴“巾帼”,所以至今人们都称出色的女子为“巾帼英雄”,“巾帼不让须眉”。随着民族融合,女人使用“胡帽”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唐朝时形成一个高峰。<p></p></P>
<P >在形形色色的女性冠巾中,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后妃命妇们的“凤冠”了。凤冠自古就有,宋明则进一步完善。凤冠的装饰自然比男子冠冕要富丽得多。上面的饰物数目按戴者的身份高低递减。当然,按照制度,凤冠是身份高贵的后妃命妇的饰物,寻常百姓女子一生中,可能只有做新娘的那一天可以穿用一次最基本的凤冠霞帔。<p></p></P>
<P >中原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子冠服制度,在清王朝被强行切断了。只有女子的服饰冠巾倒还一直延续,凤冠霞帔在新娘们的身上,也一直用到了今天。<p></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P>

</P></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4-11-22 19:23 , Processed in 0.1788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