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8|回复: 0

教育论大纲/笑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8 22: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论大纲/笑非【只因时时萦绕,是故喷薄而出。大纲而已,正规还是要做历史与现实的推究的,只是耗时无尽,暂容表达一下吧^_^】

    一、教育,从内容上,是培养服务国家的技能;从精神上,是树立忠于国家的信念!
    ——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不能把这事寄托于政治课本——而必须提供唯物的支撑!要让人信任国家,就必须能够传达国家的恩惠!
    那么国家的恩惠何在呢?我们今天讲法制——但法只是一种惩罚体系,而一个国家必须恩威并重才能树德徕民……国家所能控制的恩惠,就是名分——在今天,就是学位。
    那么学位的予夺,就是国家威信的体现——如果贫寒的父亲要对儿子说:“我下岗了,供不起你了……”那么,就算这个孩子受过在好的政治教育,此时也要毁于一旦!——但反过来,如果这时儿子可以非常自信地说:“供我吧!国家会承认我的!——我就能养活你们了!”——那么,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就算父母受着再多的痛苦,也会支持他的孩子,和他孩子的信仰——因为苦难毕竟只是一时……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二、开放式教育制度——荣誉归于国家!
    ——由国家组织统一的考试,并向所有人开放,不加任何限制——考中,即得到学力认证;不中,随时再来考。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求学上进的成本……也为浪子回头提供了方便。
    今天的考试都是依托于学校的,那么当一个人获得成就的时候,他会说:“感谢我的导师,我的母校……”——当然,我们知道学校是国家的——但无疑地,既然学校阻隔在这里,国家与个人的距离就被拉远了……
    在古代,我们更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为什么那时的科举非要走一个殿试的过场呢?(既然举人就可以授官了)——其实,这就是因为古人的智慧——因为他们知道恩师的权威太大了!——所以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仪式(从皇帝亲临的殿试,到皇帝主持并朗读最好文章……)来使精英们自称“天子门生”!——让他们把自己直接与君主联系起来,而不是成为老师、考官的私门!
    虽然我们早已没有了皇帝——但是,精忠报国与杜绝私门,依旧是一个庞大国家的必要精神!固然我们已没有了皇帝,但我们依旧需要我们的青年直接体会到国家的恩典!——只有这样,国家才存在,才真实!——而国家必须是真实的!
    固然,国家注定要通过学校组织这些考试——但却必须隐藏起那些学校的名分——而与考生直接交流!因为这是国家与个人的契约!——甚至,应当有庄重的仪式,来告知、渲染——以让人们记住——是国家(而不是什么别人)承认了你!

    三、多元化办学模式——学校走向市场!
    ——学校与考试分离,或者说:学历与学力统一——这样考试才真能“开放”,才真能随时可考。当然学校会因此而失去许多生员——但这种必要的压力对于学校反思自身,推进改革,适应市场——是非常必要——甚至迫切的!
    对于国家来说,学校只是一个被雇佣的o(︶︿︶)o 唉,而下一代则是整个政权的基础。开放的考试制度,的确要侵害学校的既得利益——但受惠的却是天下学子!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谈市场——其实,各个领域都有一个市场,高考投档与录取不就是一个典型吗?——但是,我们现在的作法却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市场的理想,在于信息的充分,而我们的高考却恰恰是开天下学子的玩笑!
    现在学校搞产业化——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加入市场竞争啊!——市场最怕的就是垄断——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却就是在垄断——不仅仅是垄断钱的问题!!——而是他们在垄断着国家的恩惠!!!
    国家的教育投资比例虽然不大,但依旧是一个极大的数目——但可惜,这一切几乎全被学校所截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跟本沾不到国家的雨露——让他们怎么爱国???

    况且,开放了考试,就意味着报考人数增多,从而艰于管理吗?——开始可能如此——但长远看,绝对不会!——因为大家既然可以随时来考,就根本不用急迫!——如果大家都知道五分钟肯定来一趟公交车,那么还会去挤第一辆超载的车吗?
    而取消了现在学校的垄断性——只会像市场化改革之于国有企业一样——让他们意识到紧迫!——意识到自己必须通过更好更丰富的教学来吸引学生!——这对于普遍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是有现实意义的。
    况且,在目前的体制下,一些地方,尤其偏远的农村——孩子们已经上不起学——于是古代的私塾又被农民们重新创造出来了!!

    四、教育是一种选举制度!
    我知道两种选举制度,即西方的票选,和中国的科举。他们的本质都是从多数人中选出少数,并赋予他们社会资源。从效果上讲,我们还很难说究竟是票选还是科举更能让老百姓获得o(︶︿︶)o 唉权(这是我希望进一步研究的)。
    在古代,我们相信人才不需要经过特别的训练——他们就分布在民间——政府的责任就是把他们找出来,并使之发挥才干——如此则国家兴旺,反之,国家衰弱……
    这一思路产生于春秋,而最终在隋唐形成制度。于是,我们的选举、教育、考试,是完全统一的——统一于国家周期性的仪式,与臣民各自的努力。我们不奢求学校,但学校就会在每一个乡村自然产生;我们没想到民主,但即便最僻远的地方也曾出过进士……

    在这种观念上,教育是国家极重要的部门,对于一个政权,他将承载着两大功能:
    1、向国民传达国家的恩惠,从而树立国家的威信;
    2、通过遴选人才,完成国家o(︶︿︶)o 唉自身的升清降浊。
   
    为什么我们的古典社会那么稳定呢?就在于有了这一制度——他实现了个人的身份转化,这就是“下学上达”。于是,只要他自认有些才华,就可以暂时忍受艰难的生活,而渴求王朝的承认……其实,这种心态在今天依旧存在——那就是父母们总要供孩子尽力读书(这往往必须要向整个家族借贷才能做到)……作为结果,农村的孩子走进城市,再随着外任或致仕而回到乡村——于是乡村代表了修养,城市代表了朝廷——然后两者通过文化得以沟通,联成整体……(当然,这牵扯到许多文化的话题,但现在确实应当考虑一种自然交流的方式,来平衡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了!——教育是这一切的基础,也很可能就是一个突破口!)
    为什么我们汉族的王朝往往会有一次中兴呢?在一次次宦官外戚专政下,我们的王朝是如何挺过来的呢?——不就是因为总有一批通过科举获得身份,并且依旧信仰着圣贤的清流吗?不就是因为,当他们终于获得了一次改革的机会,他们总能用周期地选拔上来的新人,来刷洗帝国的陈腐烂肉吗?(作为历史观点,这需要考究,但至少值得思考吧)

    五、教育的内容。
    1、汉唐教育:
    我们现在的爱国教育,只能说是挫折教育——近代史的屈辱,与其说是让人们懂的了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还不如说是让人们对我们的历史产生一种一无是处的错觉!——这种错觉将带来对我们文化的不信任,从而也就是对国家的不信任……
    所以,真正的爱国教育,应当是展示我们最辉煌的汉唐时代——让下一代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虽然,在近代我们跌倒了——但悠远与壮丽的历史,依旧印证着我们“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2、回归传统:
    我们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指诗词,而就是指古典的思想、伦理——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的标记!——现代国家论的理论基础是民族国家啊!如果失去了主体民族的特色——那国家就失去意义了!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触的是西方的价值观——那么在中国,他只会感到压抑、尴尬,这里充其量只能成为他的寄身之处;而走到欧美的街道上,他却会感到亲切、自然——因为那里才是他心灵的母国!——如果这样,那么他如何能爱我们这个欠发达的祖国呢?我们有什么能让他留恋呢?
    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小受的是只有中国才有的传统教育——那么在中国,他也许还会感到不足(毕竟我们的确需要发展)——但到了异邦,他更会感到那里的人和他格格不入,那里的风俗让他无法找到内心的依托!——那么,他离开祖国越久,就越会思念他的祖国……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早年移民国外的华侨那么钟情我们的国家,而现在新长成的青年却以出国为荣耀的原因吧……

    3、自由飞翔:
    如果能做到开放考试,和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自学——那么学生们就可以自己寻找自己的天赋——并且进行针对自己的“特异教育”了——我常常在想,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庄子的天放不羁,到中医的对症下药……我们的古人一直是非常注重个性的呀!!!为什么在声称个性的这个时代,我们却反不如古人了?——也许是我们对自己的过去太陌生……也许,是我们对西方的东西太热切吧……
   
    六、泛教育论
    教育,其实只传达着古代所谓的礼。但是,所谓礼以名分,乐以求和——礼乐兼备才能合于中道。现实点讲:目下仅仅靠教育,也注定是难以塑造新风的……
    古代所谓的乐,非独五音十二律——其实,乐就是那个时代的传媒!
    古人礼乐相合以成教化,而今日媒体与教育相悖,教育自然孤掌难鸣——不独人格难保——甚至还要增添孩子们的困惑,孳生虚伪的哲学……所以国家亟当重视传媒——以明确教育!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多样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5-4-19 21:45 , Processed in 0.0389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