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04|回复: 4

老子学习观及其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31 13: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信息经济时代,学习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学问。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时代的新动向,这就要求理论界切实提供学习理论资源,来启发和指导人们的学习实践。本文不是致力于构建学习理论体系,而是溯流探源,从剖析《道德经》的学习观入手,以期为人们理解学习、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品味,树立历史典范。

<B>一、“老子学习观”研究的源起</B>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以道德为主旨,启人心智,天人合一,以期家乡邦天下安平泰。概因其“正言若反”(《老子》78章,以下同书只注章数)[1],“著书辞称微妙难识”[2](P386),更因世人“无知是以不我知”(70章),是以千古以来备受世人误解、批判。然而老子以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27章)心境,始终“被褐怀玉”,因为他深知“反者,道之动”(40章),人类终究要回到大道中来。就学习观而言,世人大多断章取义地认为老子是反对学习,主张“愚民哲学”,理由是老子自己说:“绝学无忧”(20章)、“使人复结绳而用之”(80章),固然也说“为学日益”,但是紧接着又指出:“为道日损”(48章),认为前者是世俗之学,后者才是大道之学,反“为学”之知而行,把已知消减到一无所知,才能无所不知,这不是提倡“神秘主义”,不是唯心主义的学习观?到底老子是怎么想的?他自己是周之“守藏室史官”,可谓博闻强识,为何又提倡“绝学无忧”?是他大彻大悟之言,还是犯了认识上悖论的低级错误呢?本人仅就此“学习悖论”开始,试图揭示老子学习观的深刻意蕴。


    《道德经》第一章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道”是可说的,也就是说是可认识,可学习的,但“可道”之“道”,并不就是“恒道”。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基础上的反映,由于认识的“非至上性”,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穷尽对道的认识,这正是道永恒的魅力和不竭的创新源泉所在。为什么?这是因为“道”之名是“强字之曰”的产物,但名本身存在着“可名”与“恒名”的矛盾,即概念本身存在着“自恰”与“非自恰”的矛盾,这就推动了概念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确,以至将来必将回到道上,因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即用道本身来理解道,换句话说,就是达到“绝学无忧”的境界,实现对学习对象整体上的把握,这是学习的辩证法,亦即学习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老子大道辩证法在学习观上的体现。


    老子的学习之道,便是对道的不懈追求,从而使生命得到安顿。按现代人的观念来说,就是始终紧紧学习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自我的:单习、工作、生活,而且要不断地从具体的方式、方法中超脱出来,在理论高度上有所飞跃。也就是说,学习之道是对“道”(根本规律)的学习,不因日益增加的具体知识而迷失了追求知识之源——道——的方向。这正是老子对学习观的重要贡献。现尝试沿着老子对道的演绎思路,力求使老子学习观凸显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B>二、老子学习观的思想脉络</B>


老子《道德经》一书,根据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以及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老子》帛书,可以确定古本老子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样,我们就会发现,《道德经》中出现的四次“学”字实际上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学习是有方法,有阶段的,那就是学习要从“学父”开始,经过“为学日益”、“学不学”,最后臻至“绝学无忧”的佳境。而揭示出这种逻辑联系,是理解老子理想,进而把握老子系统的学习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甲、“学父”:学习的开始


老子曰:“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3章)此处“父”同“甫”,开始之意。老子对学习的起点是十分重视。起点错了,结果怎么会好呢?大道的学习应以“人之所教”为起点,重视对经验的吸取,从他人的正面经验(“师”)和反面教训(“资”)中学习,这样学习就显得形象生动且深刻。学习大道要明白损益之理,损益观是人类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磨炼中领悟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道理,其精神实质是“无为而无不为”。对待学习也应作如是观:学习可能带来益处,也可能带来损害。为道者心中要明白前面所学的知识可能成为进一步前进的障碍,谨防师心自用,真经歪用,欲益反损。以之作为学习的起点,“唯施是畏”,不盲目学,明确学以致用,学习要学前人的经验(“人之所教”),先学后行,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而避免盲目。而走上“强梁者不得其死”的道路。而“议”含有发挥运用的意思,它不同于孔子“述而不作”那样墨守成规,而是对“人之所教”发挥能动性,进行理解并有针对性地运用(“教人”)。老子将此视为学习的开始(“学父”)[3](P34),指出了学习的目的、对象和注意要领,这与他一贯主张的“知常曰明”(16章)的思想是一致的。王弼说“举其强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顺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违教之徒,适可以为教父也。”[4](P118)因此善为道者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27章),为道要重视学习他人的经验教训,否则就失去源头活水,脱离实际,自迷自误。


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4章),正确处理古今关系,继往以开来,承前以启后,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的出现都会有其历史根源,老子称赞那种把握历史,以启迪现实的努力,认为这样就抓住了道的根本,有了正确的开始,就能走上正道。


3.“言有宗,事有君”(70章),老子在此说明他的言论是来源于千百万年人类实践经验,是立足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是有根有据的,不是自己的天才想象,或纯粹思辨的产物。恰恰是以身证道的自然结果。


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70章),因为“我”的道是实践的道,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且老子于《道德经》五千言中深入浅出,以明白晓畅的语言,阐发大道,启发世人,把握“道法自然”玄旨,遵循“清静无为”圭臬,无私成其私,终成大业而不居。


乙、“为学日益”:学习的过程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学习要抓紧,于日常中见功夫,且要求每天都有收益(新的感悟、认识、体会),而且学习的目标性很明确,那就是要“为道日损”’一方面“道之真以修身”,并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层层递进,以所学为指导,学以致用,贯穿于实践中;一方面对所学的东西要活看,不断地加以修正,根据时空条件的转换,而适时调整,甚至彻底否定原来的看法,这个过程要不断地进行下去,直到了然于心,成为自然自觉的行为,言行一致,心口如一,言出法随,随心所欲不逾道,也就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于此明确指出“为学”与“为道”的辩证关系,不可不明。“为学”离开“为道”不足以日益,“为道”离开“为学”也不足以日损,两者互根互因,互相促进,以至于无穷。“‘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普通的求知活动;‘为道’亦称‘闻道’,是指通过玄思体验去领悟和把握最高的‘大道’。”[5](P141)前者是形而下的,后者是形而上的。前者是学习各种具体的知识,而具体知识越多,未必就能达到智慧,有时可能反而成为一种障碍。正如河上公所说的“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6](P186)而后者则是智慧,是“透过真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这种工夫做得愈深,私欲妄见和活动愈减损。”[7](P251)这样就容易达到老子所追求的“返朴归真”的婴儿境界。


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就体现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上。学习的开始就是闻道,即“人之所教”,而后“议而教人”,亦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消化吸收,从而自觉觉他,以道服人。闻道后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大凡成大事者未有不勤奋刻苦、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勤就是慎终若始,始终如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终成大器。


2.“知不知,上;不知知,病”。(7l章)对待学习心中要清楚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追逐无限,就会危殆。学习也要知足知止,承认认识的有局限性,又肯定认识能把握真理(道)。知道之“道”不是道的全部,只能是不断地接近。知道了“知”的不足,就把自己放在切实的位置,“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22章),反而是“高尚”是真知,因为“明白四达,能无为乎?”(10章)


丙、“学不学”:学习的方法


老子曰:“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之所以要学,是因为道不会自发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不学不足以明道,更谈不上“善为道”了。学是入门功,基础功,但学毕竟是方法、手段,学习不是为学而学,关键是把握学习的原则与要领。老子一贯注意事物之间的转化,把握其间的度(“极”),反对走极端,学习亦然。如果对所学的知识,“自是”,“自见”,“自矜”,“自伐”,或者奉为神明,那就走进学习的误区。一般而言,错误来源于认识的偏差,未能“动善时,心善渊,言善信,事善能”,学习所得也不可执著,“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一切以顺应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然归趋,不敢有所作为,即“为无为”,最终无所不为,保全自己,成就自己,完善自己,没有后患。最后,学世人之所不学,比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损有余,而补不足”(77章),而世人“损不足,以奉有余”(77章)。圣人“以人世间之不知学、不能学者而学之,是反世人之不学而学,故曰学不学”(宋常星),“学乎不学,体自然也。”(范应元)“明白四达,以学不知,巧雕万物,以学不能。反众人之所务,而归乎虚无。欲不欲而造虚玄,学不学而穷妙极。”[8](P81)可见,“学不学”是一种类似于“为无为”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蕴藏着同于“无为而无为”的“无学而无不学”之意。这种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以更深地理解。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道不可言,可言非道,得道而忘言。真明道者不会去辩论,事情是非时至自明。道因其夷、希、微、淡,言语不足以形容,老子深感勉强,也只是“字之曰”、“强为之名曰”(25章),也没有能完全就清道,道要靠自己的亲修实证,感同身受而有所启发。因为“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23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学习之道也同样要自己在学习中领会。


2.“知者不博,博者不知”(81章),道是一,道通天下。道理是简单而朴素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47章),要“少则得,多则惑”(63章)。大道是个有机整体,分割地理解就不是道了,“大制不割”(28章),朴散为器,要知止,知止则可不殆,因为为器所障,就难见大道,器中有道,但器不是道,是子,而道是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52章)。学习之道就是要抓住根本,而不迷失在具体的认识中。


丁、“绝学无忧”:学习的境界


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9章)此处“绝学无忧”是针对“世俗之学,大抵为名利中智巧,此种知识愈多,思想愈分歧,离道愈远,因而忧患愈多”(周绍贤)的情况而言的。“绝巧弃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至多做个品德高尚的人。道的境界是通过学习,经历以上三个阶段,达到学习的至高境界,无知无欲,无智无慧,天真活泼,没有机心。因为有学就有分别心,取巧心等,学要从有字到无字,从人间到自然,视野在天地之外,心中没有学的概念,无所学而学,举手投足尽通玄,随心所欲不逾道,明白四达乐天真。也就是说学习已经上轨道了,由自发上升到自觉,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傅山说:“‘学’本义‘觉’,……学如江河,绝而过之,不忱没于学也,觉也。”[9]可见“绝学”就是到了真正觉悟的境地。


1.“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20章)愚的境界就是“绝学无忧”的体现,故而“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38章),“前识者”即“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章),它不是智求的结果,而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天下人都“虚其心,弱其志”(3章),无知无欲,无为无争,各安其道,从而高度和谐,高度自然,没有忧患。这时的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学习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章)“绝学无忧”的善果是“明白四达”,而不是世人理解的愚蠢,吃饱喝足,无所事事,不图进取,而是大智若愚,十分明白却不自我夸耀,因此好像无知,这是达到与自然的默契与感悟,达到以心无成见,无偏见的境地,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从而灵感、直觉等创造思维就容易涌现。这就是科学家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等赞赏中国道家的原因之一。这时的学习以“无知”自守,从而断绝了骄傲自大而走向反面。


综上所述,老子的学习观是有层次的,自把握“学父”始,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长期洗礼,这个学习是有其特色的,那就是“学不学”,他不是学巧利之学,而是学天人之学,最终达到“绝学无忧”,不学而学,如“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47章)的境界。正如张默生所说:“老子虽主张‘绝学无忧’,但那是后一段的工夫;至于‘为学日益’的前一段工夫,即老子也是不能废的。”


学—不学—绝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是可分的,同时又是互相含摄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B>三、老子学习观的基本特征</B>


为加深理解老子的学习观,还应把握老子学习观的以下显著特征:


甲、本体之道:学习的对象


在老子看来学习不是学技巧,而是要学道,固然并不排斥技巧,但那只是过河筏子,河过即弃。而且从中不断升华达到对道的本体、本性的认识。五千言就是言道德之义,讲万物莫不尊道贵德之理,启发人追求大道,向往大道,进而努力学习大道。道为万物之母,得母可知子,掌握了道,学习就能有事半功倍之效。这就决定学习大道的方式与途径与常规学习是大不一样。


乙、方法之道:学习的方式


老子阐述自己学习之道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1、学先圣之言:《道德经》中多次引用古人言论,如“《建言》有之曰”、“圣人之言曰”、“用兵有言曰”等,还引用金人铭上格言,十分重视学习古人的经验教训。


2、玄鉴以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章),“涤除元览,能无疵乎?”(10章)心灵无污染,以物观物,以道观道,万物皆备于我,万物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彼此不可分离。老子的“坐进此道”是玄鉴以观的前提,非经过长期修持道德,是不可能产生玄鉴以观的直觉认识,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比效学习法:“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54章),通过对不同个人、不同家庭、不同邦国、不同天下的比较,从而发现一些身、家、邦、天下的方法。老子还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21章),“此”即自今及古不去之“名”。还有“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57章),“此”即“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57章),他就是从对历史与现实的诸多现象的观察中悟出其中蕴含的大道规律。此外,老子十分重视向他人学习。他认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27章),应该多向“善摄生者”、“善为道者”、“善建者”、“善抱者”等这样的人学习,努力把他们的经验教训转化为自己实践的“要妙”。


丙、价值之道:学习的目的


学习并不是简单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把握。老子认为:“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55章),益生是道果,知常是桥梁。学习可以明道知常,从而认识到人是“四大”之一,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能知道,求道,修道,得道,“道之真以修身”得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59章),“没身不殆”,“知止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这些都说明,知的重要性,知来源于学,学而后知,知而后明,明而后益,益而后长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大道理论来处理我与道的关系,不断地进行调整结合,目的在于以我合道,道我一体,这样可“死而不亡,则寿也”,可“既长且久”。当然,学习不仅仅是可以养生,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广到社会,“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35章),爱民治邦至无为,这样自我的人生价值就在服务社会中得到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B>四、老子学习观的现代价值</B>

老子学习观以其丰富思想与深刻的意境,对现代的哲学、教育与科学创新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甲、老子学习观的哲学底蕴


学习观本身是个哲学的命题,是对学习这种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观自然内含有哲学的意蕴。


1.从本体论角度看。老子学习观是建立在他的大道本体论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观。道在本体上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沉兮,其可左右”(34章),“其上不皦嗷,其下不昧”(14章),在老子看来道是实在的,其现象是夷希微,其本质是象物精信,所以大道能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这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所以能创立他那精妙绝伦的大道哲学体系,是与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分不开的。因为道自道中悟,道外难语道,可谓心行路绝,言语道断,学习大道只有修炼大道。大道确确实实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学问,《道德经》五千言也就是老子“执古之道”以“坐进此道”的结晶,如其不然,就会酿成“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一“虽智大迷”的结果。总之,世界的本源是道,学习的方式只能也应该遵循道的规律,以道的方式去感受道。这就启发人们,学习所要达到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把握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与这种过程暗合,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从认识论角度看。老子学习观的认识论基础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大道是可以言说,可以命名的,但无论如何详细言说,精确命名,都不全是大道本身,因为她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25章),时刻处在运动变化中。认识大道,不靠外求,因“其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庄子)。道“可名于小”,也“可名于大”(34章),是无定形,无限制,本身是圆满自足的。就本体而言,“道隐无名”(41章),“绳绳不可名”(14章),但不等于是不可认识的,它只是“不可名之名”,所以老子曰:“吾强为之名曰道,强字之曰大”,所以从认识论上讲,老子认为这个认识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一切都在不断生成化灭中,“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千万不要死于文字相上,宜于老子心地上驰骋,得意而忘言,心领神会而已!因为“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2章)总之,道是可以认识的,为此应该知道,学道以明道,修道以得道。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哲学的认识论是可知论,人们对宇宙真理(道)的认识是可行的,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方法论角度看。老子认为学习过程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事物有无穷本质,道有无穷境界。学习过程好比禅宗的三步:首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次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主旨是活学活用,法法本无法,无法是妙法。因此没有深刻把握大道辩证法是认识不了道的,学习就会迷失方向。为了始终使主体保持认识上的清醒,老子认为应该不断地认识自己。“自知者明”,因为人的心灵是容易遮蔽,有了遮蔽就有所不明。圣人之心若镜,故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47章),明白四达似无知。认识主体如果自是、自见、自矜、自伐就会不彰、不明、不长、无功,“明道若昧,进道若退”(41章)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学习上永不知足,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虚怀若谷方能不断进步。总之,学习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无止境,直到学习成为一种自然,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这样就能大顺自然。可见,老子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扬弃过程,只有不断地扬弃,才是真正的学习。


丙、老子学习观的教育价值


素质教育是关系国运兴衰的百年大计,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老子学习观所以能虽古犹新,是因为他揭示了学习的根本规律,指出了学习应具备的学习观念。


1.确立了终身教育观。老子强调学习上应当“为学日益”,学习要天天有收获,收获就体现在“为道日损”上,也就是学以致用,以所学之成果来去私除妄,提高道德人格;来扬长避短,克服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如此坚持不懈,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随心所欲不逾道。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终身教育观是指自我教育而言,要成为“四大”之一的人,必须“知常”,唯有明白四达,方可无忧。这表明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性得到充分张扬。


2.树立创新学习观。学习是人生存的需要,是做人的应有之义。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矛盾,以便从错误的学习观中摆脱出来,创新学习观念。


(1)博与知的矛盾。通常人们以博览群书,博古通今为能事,但老子却认为“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何也?这是因为“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10](508)。这符合科学上的“简单性原则”亦即思维的经济原则。博不是目的,目的是知,务博者离本,务知者博而不博,因为知识于他实现了有序化。老子不是简单地反对“博”,而是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求博而落人“不知”之结局,应该注意消化吸收,也就是“少则得,多则惑”之理。因此,博与不博并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抓住“知不知”,这样就会高尚,否则就是“不知知”以至于病患无穷。


(2)知与言的矛盾。世人多以口若悬河为能事,老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大反常规。因为明不明白事理不以“言”为标准,还是以“知”为准则,真正“知”的人往往少言,慎言,希言守中,“不知”的人往往夸夸其谈,离道万里。因为他已经偏离了道的基本宗旨——“道可道,非恒道”,过于强求“可道”,就不是“恒道”之“道”了。


(3)善与辩的矛盾。世人多以能言善辩为能事,老子认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81章),良善的人不争辩,争辩的人不良善。这是因为真理不是越辩越明,善与不善自有公论,实践终究会证明一切。一时辩赢的人不一定拥有真理,因此精力不应放在“辩”上,而应关注“善”上。善为道者,辩与不辩顺其自然,只是闻道勤行,不搞争论,以实际效果说话。这些都是为学者应该具有的学习观念,不使自己陷入“博而不知”、“言者不知”、“辩者不善”之误区,而失去提高素质之初衷。


丙、老子学习观的科技创新价值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老子学习观以其否定的特征而具有显著的创新品格,是培养创新性维的重要法宝。纵观科技史,重大科技发现发明往往是伴随着新科学范式的产生,换句话说,是创新主体不固执于原有的理论视野,不盲从,不迷信,唯求真务实,果敢地超越前人的成果,开拓创新。老子学习观高扬的“绝圣弃智”的精神与默顿的“有理性地怀疑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汤川秀树从小喜爱老庄,他坦言他的介子理论与空域概念是受老庄思想有启发;惠勒也惊奇地发现老子的“无”与他的质朴原理很相似;李政道博士认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着“测不准定律”的韵味;霍金的“宇宙创生于无”被认为最接近于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卡普拉在细心研究道家思想后,深有感触地感叹道家发现了最完善的生态智慧。道家向自然学习的旨趣与当代科学新趋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神追求存在着一致。这也是中科院研究员董光璧提出以科学家为主体的“当代新道家”思想的依据。领会老子的学习观的精髓,有助于形成最先进、最科学的学习和科研创新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没有包袱,轻松自由,这样科学工作者才能有不断创新的灵感。难怪这些知名科学家不同程度上关注老庄,赞赏复归“道法自然”玄旨,诚良有以也!


总之,学习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需要经典的智慧启迪。作为一部对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应该而且能够为当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珍贵的理论资源。本文便是挖掘经典著作学习理论资源的尝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3: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老子道德经[M].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2]司马迁撰,梁绍辉标点.史记·老子韩非列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3]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M],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9.


[5]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汉·严遵,老子指归[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傅山.读老子,霜红龛集[M]:卷三十一.


[10]《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道学研究》2007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天漢民族文化論壇 ( 鲁ICP备11028298号 )

GMT+8, 2025-4-19 07:59 , Processed in 0.0454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